| 索引号 | 12371082773162490Y/2025-01506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 发布机构 | 荣成市蜊江中学 | 组配分类 | 劳动教育 |
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总体素质的基本途径。为加强我校劳动教育,聚焦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以劳促创新,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精神,特制定本实施方案,建立根植于学生能力的课程体系,树立劳动意识、培养劳动兴趣、激发创造力,促进全面发展。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劳动教育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二)基本理念
本课程鼓励学生从自身成长需要出发,选择活动主题,主动参与并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并践行价值信念。在实施过程中,随着活动不断展开,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的目标与内容、组织与方法、过程与步骤等做出动态调整,使活动不断深化。
二、课程目标
1.了解基本劳动知识,初步掌握自我服务性劳动和一般家务劳动的基本方法。
2.在各项工农业生产劳动实践中初步形成基本劳动技能,提高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培养劳动素养。
3.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及社区服务,树立服务意识,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中强化社会责任感。积极开展创造性劳动,提高创意物化能力。
4.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态度、劳动观念,养成良好劳动习惯,继承劳动传统文化,鼓励劳动创新,形成正确劳动价值观。
5.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6.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会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三、课程内容与活动方式
(一)劳动德育教育
1.设立劳动教育周。每年五一劳动节前(后)一周定为劳动教育活动周。采用专题讲座、主题演讲、劳动技能竞赛、劳动成果展示、社会劳动实践等形式,开展学习身边人身边事演讲、我家爱劳动小故事、评选班级劳动之星、举办劳动主题手抄报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全面劳动教育。
2.开展劳动主题教育活动。结合植树节、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志愿者日、重阳节等,开展丰富的劳动主题教育活动,营造劳动光荣的良好氛围。通过诵读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关爱劳动良好行为习惯等内涵的古诗文,讲述全国劳动模范的故事,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形成正确劳动价值观。
3.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在校园环境建设中注意营造劳动教育氛围,精心设计劳动教育刊板,让学校的每个地方、每面墙壁、每个角落都能说话;在教室后黑板开辟劳动教育专栏;大楼每层的走廊墙壁、台阶上,悬挂一个关于劳动的名人名言;充分利用校内广播、微微信公众号等阵地,让学生了解劳动教育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二) 劳动实践活动
项目一:绿色生活——日常劳动技能
1.家庭日常劳动
完成个人物品整理清洗,参与家居清洁、收纳整理,制作简单家常餐,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和勤俭节约意识,培养家庭责任感。学生学会蒸煮米饭,每学期向父母或网络视频学会炒一盘家常菜、学会制作一道特色菜,为父母做一次晚饭,减轻父母工作生活压力,表达对父母感恩之情。学会整理书包、书桌、床铺,整理收纳房间物品。劳动教师利用每周一节劳动课向学生传授收纳、整理的技巧,学生周末参加家庭物品衣柜整理收纳。
2.校园日常劳动
学期初班主任老师培训指导学生学习扫地、拖地、消毒、擦玻璃、洗抹布、简易维修等基本生活劳动技能,在学校开展“认真做好值日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捡起身边的一张纸”等系列活动,把劳动教育与校园环境卫生和校园美化相结合,锻炼劳动技能,培养劳动责任意识。
项目二、金色农耕——田园生产劳动
1.神奇的种子
在教室里用花盆种植一棵蔬菜或粮食作物,也可以栽培一株花草,观察植物的全部生长、开花、结果的过程,每周一、周五撰写一次观察日志(观察记录单),关注生活,关注大自然,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学校劳动实践园
创建校内劳动实践园,便于开展劳动实践活动。
每周社团活动课组织生物活动小组开展种植、除草、浇水、施肥、剪枝等劳动实践活动,劳动一般按照“模仿-独立劳动技术-熟练劳动技术-创造劳动技术”的顺序发展。
鼓励学生上网学习最新农业技术,采用前沿信息化手段,创新设计农业生产方式。
每位学生每学期至少到劳动实践园参加四次活动,并将其作为评优选模的条件之一。
3.校外劳动实践基地
每学期至少安排一次校外基地劳动实践,主要从事采摘、除草、种植、收割等劳动项目,培养劳动技能与劳动意识。参加校外植树造林活动、校外研学活动。
4.走进新农村(探究性劳动实践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
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采用合理调查研究的方法,利用地理、人文资源,设置若干研究专题,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带领学生走近农民、农村、农业,利用所学知识提出全新解决办法,提交完整活动计划或方案(包括活动目标、器材或材料、活动内容、组织实施方法、总结交流方法等,也可以提交最终活动报告,报告内容包括活动选题、设计、准备、实施、成果、总结反思或建议等。
项目三、红色传承--社会实践及社区服务
1.职业体验
结合父母职业或者其他可近距离观察的职业(交警、医生、环卫工、公交车司机、教师),利用周末时间或者寒暑假亲身参与他们的职业,也可以用镜头如实记录劳动者的一天(拍照+摄影),体会劳动者的辛苦,制作微电影或者撰写心得体会。
2.社区服务
走进社区,到所在小区内进行打扫卫生等美化环境的活动,冬季参加扫雪活动,积极参加各种义工活动。
走进养老院,关爱老人,帮助老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劳动。
走进城市书屋,帮助图书管理员整理图书,制作借阅卡片等。
走进博物馆,义务向市民介绍荣成的风土人情,传播传统文化。
走进公园,捡拾垃圾,保养设施,参加各种公益劳动。
3.研学活动
实地参观爱莲湾海洋牧场,了解现代网箱养殖技术,提出新设计思路及创意。
走进泰祥企业,了解现代企业生产加工特点与管理模式,了解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劳动内容,思考如何才能掌握现代劳动技术,培养正确劳动价值观。
4.创造性劳动
结合蜊园科创节以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创客大赛等活动,进行创意科技设计或制作,走出校门对社区生产、生活设施进行设计或改造,创意物化。
四、课程评价
劳动素养的起点是身体“动起来”, 实现体力付出和手脑并用,落脚点是心理“动起来”, 形成对劳动及劳动者的深厚感情。学校构建了注重学段的劳动评价体系:
(一)课程评价
1.劳动技能竞赛。根据劳动主题,开展劳动技能大赛,包饺子、叠被子(每天早上评,每周内务小明星,升旗表扬)等,对必修劳动内容进行“典型任务评价”和表现性评价,加强学生价值体认、精神树立、习惯固化、品质养成。
2.劳动周。结合校本课程及家庭劳动内容,举办校园劳动周。对学生各类科创类作品、手工类作品、居家生活小窍门等进行代表作展示。
3.体现评价的过程性,将评价贯穿于学习全过程。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度、学习态度、实践体验、方法和技能的掌握进行全面评价。
4.注重评价的激励性。结合学生活动过程及研究结果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发挥特长,施展才能,形成创新、进取的氛围。
5.强调评价手段多样性。评价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书面材料评价与学生口头评价、活动展示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等方法。
6.关注评价差异性。关注每个学生差异,注意给信心不足的学生提供成功机会,尽最大努力满足学生多方面需求,特别是情感精神方面的需求,让每一位学生“活”起来、“动”起来。
(二)教师评价
1.结合学期内对劳动教育政策导向的学习,对自己所教授劳动教育课程撰写教学计划;
2.按照教学计划要求,完成对学生劳动素养指导,有考评记录;
3.按照教学计划要求,注重学科融合,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劳动因素,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劳动教学目标;
4.策划组织实践活动,有过程记录,有活动总结,通过活动撰写反思,进而指导下一步教学。
(三)学生评价
1.劳动评价手册。对学生进行课内外、校内外劳动学习与实践过程及感受,出现问题、如何解决进行过程性记录。
2.进行星级评选。评选“诚信劳动之星”“创新劳动之星”等,彰显优秀引领,发挥榜样带动,形成人人爱劳动、人人会劳动、人人善劳动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