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2371082773162490Y/2025-01500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荣成市蜊江中学 | 组配分类 | 教学信息 |
新学年,教学上持续聚焦问题化对话课堂研究实践,精准施策,推动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多维同步发力推进教改实践,提升课堂育人实效
一是整合新旧课改项目,构建全学科融合推进框架。将问题化对话课堂与已有教改项目(师友合作、学科思维导图、大单元目标教学、致简课堂六要素 5.0 版)深度融合,形成学科统一课改推进路径,缩小学科间因项目割裂导致的差距。一方面,组织各学科组牵头梳理融合点,如大单元目标教学中“单元核心目标”转化为问题化对话“情境化问题链”,致简课堂六要素5.0版“互动环节”嵌入师友合作“互助对话”,学科思维导图用于梳理对话中的逻辑关系,9月前完成各学科《学科教改项目推进台账》,明确操作步骤。一方面,组织骨干教师(每学科 2-3 人)录制“问题化对话课堂示范课”(如语文用思维导图梳理问题链+师友合作对话,数学结合大单元目标设计探究对话等),每月开展1次“教学改革推进会”,组织教师现场拆解课例,新教师聚焦掌握“步骤衔接”,老教师重点学悟“创新结合点”,确保全员掌握融合方法。
二是实施强弱学科结对,靶向突破学科推进不均衡。以优势学科(如数学、语文)带动薄弱学科(如道法、地理),复制其在课改项目中的成熟经验,推动薄弱学科问题化对话课堂落地。一,实施“1+1”结对教研。优势学科每周分享“师友合作组织对话”“思维导图辅助问题设计”“问题化对话课堂实践”等经验,薄弱学科每月反馈应用效果。二,加强过程督导帮扶。教学研究中心成员包联薄弱学科,每周参与其教研、备课,指导结合教改项目设计对话环节(如道法课用“师友辩论”落实问题化对话,地理课用“思维导图梳理区域问题链”等)。薄弱学科每学期完成2 节教改项目达标课(参考优势学科标准)、1个跨学科实践活动(如道法与历史结合的 “红色对话情景剧”),结果纳入学科组考核。
三是分年级细化推进策略,弥合年级课改落差。结合各年级学情,融合问题化对话课堂与年级适配的旧改项目,确保初一到初三课改同步推进,避免年级间断层。初一、初二年级,以“师友合作 + 小组对话记录本”为基础,将问题化对话与“基础知识点辨析”结合,用学科思维导图梳理“课前预习问题清单”;每月开展1次“对话展示”活动,重点练习“主动提问怎么问”。初三年级,以“大单元目标教学+致简课堂六要素5.0版”为框架,问题化对话聚焦“考点变式探究”,师友合作侧重“难题互讲对话”,用思维导图梳理“高频问题链”。成立“年级课改衔接组”(由各年级组长组成),每月研讨问题链设计连贯性(如初一“单一问题→初二“问题链”→初三 “问题网”),确保年级间无缝衔接。
二、优化教师赋能机制,激发全员参与活力
一是开展“3步入门培训”。组织新入教师,第一步学“问题化对话基础流程”(结合致简课堂 5.0 版要求),第二步练“师友合作中的对话引导”,第三步用“学科思维导图设计简单问题链”;配1名老教师作为导师,每周跟踪指导1节课。二是组织名优引领帮带。选拔数学、英语、物理等优势学科教师组建“学校教改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名师示范课+跨学科研讨”形式,带动薄弱学科突破课堂转型难点。三是优化教研信用积分。对主动分享“教改妙招”(如用师友合作解决“学生不敢说”)、参与“问题诊所”(如破解“开放性问题设计难”)等的教师,双倍积分,积分与评优、培训名额挂钩,推动全员主动投身课改。
三、强化成果转化辐射,构建全校均衡发展生态
将各学科、各年级课改实践经验固化推广,形成“互学共进”氛围,缩小发展差距。一是汇编《课改项目成果集》。收录各学科、各年级优秀案例,附“操作步骤+新老教师心得”,全校发放学习深化。二是举办“全校课改展示周”。要求每个学科、每个年级至少展1节课(必须融合新旧项目),组织教师跨学科、跨年级听课,课后用“问题诊所”模式评议,提炼可复制经验。三是建立“均衡发展考核制”。将薄弱学科进步幅度、年级间衔接度、新老教师参与度纳入学科组和年级组考核,考核结果与教学教研考核挂钩,倒逼全校同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