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23710824951864832/2025-01092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荣成市十二中学区 | 组配分类 | 规划计划 |
一、规划依据与理念
在教育改革持续深化的时代背景下,为全方位强化我校教师队伍建设,深度推进教师教育领域的综合革新,构建更为科学、完善的教师成长体系,致力于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团队,特精心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紧密围绕国家教育政策法规,严格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及人才成长的内在逻辑。秉持“整体布局、高端引领、按需施训、注重实效”的原则,将提升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作为核心要点。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精准聚焦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兼顾高端人才的引领示范与基础教师的能力进阶,全方位规范并优化教师培养培训体系,高效推动教师队伍建设迈向新高度,助力构筑教育人才的新高地,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稳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兴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
二、总体目标
紧扣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以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业务水平为重点发力方向,全面优化教师的知识储备与能力架构,竭力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教育人才的专业发展需求。尤其注重提升学校中层领导的课程规划与引领能力,以及一线教师的课程精准实施能力。以教学、研究、培训一体化作为主要运作模式,深化基于学校实际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完善教师专业成长的支持体系,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教师培养培训管理与实施机制。力求培育出一支契合素质教育要求、满足学校教育现代化发展需要,具备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与仁爱之心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同时选拔并培养一批在教育教学领域发挥领军作用的杰出人才。
(一)教师专业发展目标
1.基础培训目标
全员培训:构建并完善我校教师培养培训的实施与管理机制。确保全校每一位在职教师在五年周期内顺利完成不少于 360 学分的继续教育任务,且每年学分不低于 48 学分。显著增强各级各类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切实提升教师及中层领导落实立德树人、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充分激发并满足教师与中层领导的专业发展诉求。
分类培训:进一步优化新任教师岗前培训、试用期培训,骨干教师与中层领导的专题培训,以及教师自主研习等各类培训体系。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教师,实施导向精准、内容适配、方式灵活、评价科学的分层分类培训,营造良好的培训生态。
高端培训:积极参与市局组织的“四名工程”“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培训项目,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名师团队,发挥其引领与辐射作用,带动全校教师专业成长。
2.能力提升目标
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以及“微课程”开发为切入点,打造在荣成市、威海市乃至全省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学成果。构建一套涵盖各年级、各学科、各主要课型的生成性、示范性优质课程资源体系,提升学校整体教学水平。
(二)构建高质量教师培养体系
形成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教师培养培训管理制度和实施机制。从新教师入职到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成长,建立起连贯且科学的培养路径。在培训内容上,涵盖教育理念、教学技能、学科知识、教育科研等多方面;在培训方式上,采用线上线下结合、专家讲座、实践操作、案例分析等多元化手段,确保每一位教师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获得成长。
三、主要任务与措施
(一)师德师风建设提升工程
深入研究并落实《荣成市中小学教师考核工作指导意见》,将师德教育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并赋予相应培训学分。完善师德考核档案,严肃规范教师从教行为,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提升师德修养,切实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与育德能力。
学校积极开展以“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为主题的丰富多样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每年组织不少于 10 学时的全员师德师风培训。通过讲述身边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举办演讲比赛、征文活动、经典阅读、文化考察等形式,搭建多元化的师德与育德能力提升平台。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完善师德师风评价体系,对在为人师表、关爱学生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不同层面的奖励。
(二)教师队伍专业素质提高工程
秉持“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培训理念,围绕教师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维度,精心设计培训内容与形式,有针对性地对全体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
依据荣成市教育和体育局的要求,在三年周期内,学校组织的校本培训以及学校认可的教师自主研习活动学分,累计登记不超过72学分,即每年不超过24学分。
1.扎实推进全员培训
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山东省中小学远程研修,深入开展新课标与新教材的全员深度培训、教育科研与课题研究培训等活动。全面贯彻《山东省中小学教学基本规范》,引导教师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有效融入课堂教学实践。
科学组织“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培训活动。学校广泛开展全员晒课、赛课、观课、评课、研课等系列活动,有力推动校本研修工作,加速教师专业化成长进程。
稳步推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教育部、省教育厅开展的新一轮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提升培训,将其纳入教师培训必修学时(学分),原则上五年周期内不少于 50 学分。
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组织教师参加地市、县市、联盟学校不同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重点强化基础理论、专业技术与实践能力,提升教师心理调适、压力应对以及对学生的支持服务能力,营造积极健康的学校文化氛围。
2.积极开展专题项目培训
每年定期组织教师参与市局开展的各学科课堂教学、专业技能等专项培训。通过优质课观摩、参观高水平画展、排球足球教练员裁判员培训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市局开展的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微课程开发、翻转课堂实验研究等专项培训。通过外出考察学习、现场研讨、课堂展示等形式,显著提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与水平。
(三)班主任队伍专业素质提升工程
积极参与并组织开展不同层面的班主任培训活动,旨在有效提升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与育人水平。要求班主任教师在五年内接受不少于 30 学时的班主任工作专题培训。
1.名班主任培养:依托“威海名班主任建设工程”“荣成名班主任建设工程”,通过集中培训、影子培训、名班主任论坛、工作室建设与课题成果交流等多种形式,重点培育一支素质优良的班主任队伍。
2.班主任全员培训:学校定期开展以班主任工作基本规范、班级管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家校沟通等为主题的培训工作。引导每一位班主任树立用心做事、爱心育人、真心服务的教育理念,强化班级工作的精心、精细、精品意识,切实提高班级育人质量。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按照“行政部门统筹调控、专业机构指导落实、基层学校自主实施”的原则,我校成立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加强对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领导与协调。
组长:王永波,负责整体规划与决策。
副组长:王建交苏华、苏华,协助组长工作,具体负责规划的组织与执行。
组员:刘倩倩、姜志荣、冯玲玲、王美玉、李华文、由正强、张晓艳,落实各项具体工作任务。
(二)加大经费投入
学校积极争取教师培训专项资金,严格执行专款专用制度。全面落实财政部、教育部《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中“按照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 5% 安排教师培训经费”的规定,建立健全经费使用管理制度,提高经费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