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荣成市
首页
>荣成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目录>普通中小学目录>教育教学>教研信息
      索引号 12371082495186459H/2025-01856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荣成市实验中学 组配分类 教研信息

荣成市实验中学2025-2026学年度教研成果

时间:2025年09月26日 16:31 来源:荣成市实验中学 浏览次数:

一、 问题的提出

1.新课标的要求。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要与课程内容相结合,让学生体验“认知—实践—深化认知”完整的地理实践过程,逐步提升核心素养。 

2.教材和试卷的导向。教材实践类活动占比持续上升提升,新教材的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占整个教材10%以上。近年的期末和会考题目中实践类活动的纸笔测试逐渐增比重也在逐渐增加,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亟待提升。 

3.实践活动的现状。目前地理实践活动虽然有实施,但活动杂乱不成体系,受人数、交通现实条件限制,很多活动无法到达实地进行学习,部分活动仅在小范围的兴趣小组展开;教材活动缺乏整合,和统一的实践规划,影响了活动的有效性。

基于上述问题,我们决定根据不同的活动类型对地理教材中的活动进行整合、归类,开发具身认知理论指导下创新实践模式。

二、做法与经过

(一)整体思路

1.最外环为初中实践课程的环境基础,即围绕关键地理问题,创设实践“两境”:创设真实复杂的地理实践情境和创设有层次性的地理实践环境。具身环境包括场所的物理环境、由教学资源、认知工具、教师引导组成的资源支持环境和人际关系、学习氛围等组成的社会文化环境。我们主要依托教室、校园、校外环境,按照空间尺度和环境复杂程度层层递进。

2.中间环:师生开展实践活动的步骤,即“提出问题一形成假设一获取数据一分析数据一得出结论一交流成果”。

3.内环:实践方法,核心是学生发展应具备的“地理实践力”素养。其中,地理实践力既是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更是以意志为“核”,知识、思维、能力为“体”的综合素质的体现,这是学生参与实践的主要目标,也是教师开展评价的重要依据。

(二)具体做法

1.问卷调查,初识初探

针对初一、初二两个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地理教师进行了调查,明确开发重点。

2.整合教材,归类活动

根据不同的活动类型所适宜的具身环境,对地理教材中的活动进行整合、归类,筛选具有探究价值的活动进行开发、实践,形成体系化的教学案例,进行精准探究。

经分析:初中地理教材活动为六年级上册共有35个活动,适合实践探究的共13个,占比37%;六年级下册共有39个活动,适合实践探究的共12个,占比31%。

七年级上册共有34个活动,适合实践探究的共12个活动,占比35.29%;七年级下册共43个活动,适合实践探究的共8个,占比18.6%;

3.规划学期地理实践活动的实施安排

各学段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有很大不同,在设计教学规划时,我们依据教材内容,创设具身情境,规划教学进度合理制定教学实践活动,最终实现地理实践探究和学科教学进度相吻合,知识与探究相促进,互融合的目标。   

4.开发基于不同活动类型的实践活动模型

基于对教材活动的整合,我们根据具身环境和活动类型的不同,开发了野外考察类实践模型、社会调查类模型、虚拟实验类实践模型、动手实践类实践模型。模型的好处是明确不同实践活动类型的实施流程,还可以对照不同的模型快速形成活动设计,缩小教师水平差距,非常利于推广实施。

5.基于四大活动类型的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与实施

(1)动手实践类活动设计与实施

教室环境下我们主要实施模拟实验,包含虚拟实验和动手实践活动。这一类型的实践活动,比例最大,实践灵活,能够很好地解决地理中的难点障碍。场所主要是教室(教学楼内)。如进行中国地理拼图大赛、自制教具、制作24节气衍纸、利用实践基地进行电络画的、沙画的跨学科实践活动。

(2)虚拟实验类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借助信息系统例如谷歌地球、ArcGIS、山东省情网等为媒介,开展虚拟实验活动。例如条件限制,学生无法到达的极地考察活动,世界民居差异与自然环境的而关系等实践活动;通过3D虚拟旅游系统和各大博物馆数字展览系统,足不出户,浏览野外或者人文环境,让学生沉浸式体验。

(3)社会调查类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社会调查一般在野外进行侧重人文地理的调查,我们进行的社区人口调查、家庭变化调查、区域交通经济发展状况调查等。

(4)野外考察类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野外考察是侧重自然地理的环境考察,根据创设的具身环境不同分为校园内和校园外两方面开展。

6.开发同一活动类型的多样化实践活动教学设计

针对同一主题——绘制校园平面图,我们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设计,融入项目式教学的理念,选择学生适切的具身情境,更好地与教学相融合。

7.建构具身视域下的实践活动评价体系

以基于具身认知视域下地理教具的开发评价体系为例师生各占50%。

8.成果验证,迭代升级

随着实践活动的开展,基于对教学实效的需求,我们对原来的课程从实践内容和实施方式进行了升级。实践活动原来的仅仅是课后的探究活动延伸整个教材,设计系列灵活实用的微实践活动,有层次的进行活动难度的递进。活动内容由已有的实践活动----到发掘课程难点----生活中的地理问题,从教材活动延伸到整个教材,再延伸到生活中的地理,实现了知识从书本到真实情境的转变,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成效与启示

1.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深度学习能力。

趣即趋,有了思维的课堂也更具生命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高阶思维的培养有很大提升,现在我们师生都具有一双地理眼。生活中偶然发现的一个问题,学生旅游途中、春节返乡都会随手拍摄的照片,都可以作为新的探究的资源,不断充沛着我们的资源库。

2.挖掘了教师专业能力与创造力。

实践活动的创新,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在此期间团队共获得教学和综合荣誉20多项。

3.开辟了新的地理实践视角,形成一整套的案例开发实施资源包。

开发的案例分年级装订成册,且形成了整个初中探究活动的资源包,通过上传至威海智慧教育平台,方便同学参考学习,同时指导家长和学生有效开展研学等地理实践活动。随着研学的火爆,我们面向全校师生,积累了大量的研学资料,实践手册日臻完善,提升了地理实践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