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2371082495184998G/2025-01738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荣成市第三中学 | 组配分类 | 教研信息 |
高中历史 “问题导图式” 预习课程开发与实践教研成果
——荣成市第三中学教研成果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理论依据
建构思维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新课程标准明确历史课程以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要求学生立足特定时空、遵循唯物史观、运用可信史料对历史事件作出合理解释——这一过程中,历史时空定位、史料甄别与史论对应、历史解释逻辑展开,均需建构思维提供能力支撑,为预习课程开发奠定理论基础。
(二)实践需求
1. 学生学习现存问题
历史试卷答题中普遍存在“答非所问、全盘照搬材料、脱离材料自行其是、断章取义”等问题;学习层面呈现“被动输入(依赖教师观点)、被动输出(无自主见解)”常态,认知碎片化、浅表化严重,机械记忆取代深度理解,导致思维输出错位。
2. 教师教学现存问题
史料教学中过度预设结论、禁锢学生思维,课堂体系梳理效果大打折扣;对学生“溺爱式”铺路、“低估式”不敢放手,弱化学生自主探究能力;预习课程被基础知识占位,预习学案沦为记忆巩固工具,加剧学生课堂被动性,制约深度探究开展。
3. 研究价值
针对上述问题,挖掘“建构思维”与“预习课程”的交叉点,开发创新预习模式,可破解教与学的双重困境,实现学生思维提升与课堂效率优化的双向目标。
二、研究目标与核心内容
(一)研究目标
学生层面:开发历史预习课程模式,通过“自主命题、自主建构、自制学案”,培养学生建构思维,提升学科核心素养,扭转被动学习状态。
教师层面:深化备课模式,依托学生自制学案精准把握学情、丰富探究主题,实现教学相长;优化授课模式,引导学生“靶向听课”,提升课堂有效性。
(二)核心内容:“问题导图式”预习学案开发
1. 突破传统基础记忆型预习模式,将原生态教材与拓展史料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完成 “拓荒式建构”:
2. 自主提炼教材子目及史料中的核心问题;
3. 为问题撰写简版解析(含思路框架与核心词);
4. 梳理问题间逻辑关系(因果、包含、并列等),绘制 “问题导图”(仅呈现逻辑,不展示答案),勾勒课程主线;
5. 记录 “我的疑惑”,形成完整预习学案。
三、研究过程与实施方法
(一)实施流程(以历史自习课为预习时间,时长 20-25 分钟)
1. 准备阶段:模板制作
教师研读课标确定学习目标与重难点,补充教材缺失史料,集体制定学案评价量表,为学生提供规范模板。
2. 实施阶段:学生自制学案
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阅读教材与史料、提炼问题→撰写问题解析→记录疑惑→绘制问题导图,完成自主建构。
3. 评估阶段:学情研判
教师依据评价量表评估学案,汇总学生未解决的问题与疑惑,按子目分类,据此完善教学设计。
4. 应用阶段:课课衔接
新授课中,教师展示学生问题导图实现思维共享→通过迁移应用强化重难点、培养核心素养→结合拓展史料共探学生疑惑→以问题导图作课堂小结,巩固主干脉络。
四、应用案例
以《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为例,实施 “问题导图式” 预习学案:
1. 预习实施:教师明确自制要求,学生在预习课完成学案(含问题提炼、解析撰写、导图绘制、疑惑记录);
2. 学案评估:依据评价量表打分,梳理共性疑惑(如 “战后国际秩序的影响”“战争与科技的关系”);
3. 课堂应用:结合学生学案调整教学,聚焦疑惑点展开探究,以学生导图为基础深化知识体系,提升课堂针对性。
五、研究成效与启示
(一)主要成效
1. 教学资源积累:形成《中外历史纲要》(上)全套 “问题导图式” 自制学案及配套拓展史料,为后续教学提供可复用资源,同时通过学情对比,助力教学思路动态完善。
2. 学生思维发展:学生建构思维从“问题建构”延伸至“解释建构”,历史学习中主动绘制时间轴、微型导图、单元导图;试卷答题“答非所问、断章取义”等问题发生率下降,核心素养落地见效。
3. 学习模式转变: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新授课中观点争鸣增多,习题课中自主撰写解析,社会实践(如荣成博物馆、红色基地讲解)中主动运用历史知识,探究精神与实践能力同步提升。
(二)实践启示
1. 历史待优生的核心瓶颈在于被动思维,教研需聚焦“思维转变”,以“授人以渔”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这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长期使命。
2. 思维培养需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教师应多给予鼓励与肯定,帮助学生建立自主探究的信心,确保创新模式可持续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