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2371082495184090L/2025-01663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荣成市第二实验小学 | 组配分类 | 劳动教育 |
一、 师情、学情分析
(一)教师情况分析
本校劳动学科教师队伍构成多元,呈现出优势与挑战并存的态势。目前,该学科教学任务主要由一支兼专职结合的教师团队承担。其中,专职教师数量较少,他们通常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素养和系统的课程观,能够较好地把握劳动活动的课程目标与研究方向,是学科发展的中坚力量。绝大多数为兼任教师,主要由班主任或其他学科教师兼任。
兼任教师队伍优势显著:他们深入了解所任教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拥有丰富的班级管理经验和学科知识整合能力,能更容易地将实践活动与班级建设、其他学科教学进行有机融合。然而,挑战也同样突出:首先,专业性有待加强。部分兼任教师对劳动课程的独特方法论,如大单元教学的深入指导、实践反思的层次把握等,理解尚不够深入。其次,精力投入受限。兼任教师本身承担着主科教学或繁重的班主任工作,在劳动活动的方案精心设计、过程细致跟踪、资源充分开发等方面,时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最后,团队协同效应尚未完全发挥,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和资源共享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和落实。
(二)学情分析
本学段学生正处于好奇心与探索欲极为旺盛的关键成长期。他们活泼好动,思维活跃,对脱离书本、亲身参与的活动形式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和兴趣,尤其乐于动手操作和进行小组合作。
其积极方面在于:第一,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中高年级学生开始能够在一定情境下发现并提出问题,并尝试通过观察、询问、查阅简单资料等方式寻找答案。第二,团队合作意识萌芽。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能够进行小组内的简单分工,并愿意为完成共同任务进行协作。第三,渴望获得认可。他们非常看重来自教师和同伴的正面评价,成果展示环节能极大激发他们的参与动力。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关注的共性问题:第一,能力发展不均衡。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第二,研究缺乏持久性。对于周期较长的项目,容易在遇到困难时失去耐心和兴趣,注意力发生转移,虎头蛇尾的现象较为常见。第三,深度思考不足。活动容易停留在“热热闹闹”的动手层面,而“静下心来”的深度反思、总结归纳和提炼升华能力普遍较弱。第四,安全意识虽经反复强调,但在实践操作的兴奋状态下,仍需教师时刻保持警惕,予以不间断的提醒和监督,以确保万无一失。
二、教学目标
结合学情,有效促进劳动课和劳动活动教学水平有效提升,研学实践有序推进。
三、教研主题及主要内容
1.扎实做好新学期课程实施规划
(1)制定新学期工作计划,做好劳动课程的设置。依据学科的特点继续开展好特色社团的主题活动,努力打造一批学校特色课程,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推动学校劳动课程的特色化会和个性化发展。
(2)各年级根据主题特点制定学期工作计划,结合教材让每位教师明确劳动学科工作任务、工作重点和工作特色以及学科特色。
(3)要开齐开足课程。开好常态课,每位教师都要按照课程表上课,保证课时量。要把每个活动的主题和任务设计好,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真实体验,真正实践。
2.教师队伍建设
(1)理论学习。采用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结合省教材和劳动课程指导纲要意见,每月要有明确的活动主题。教师要熟悉教材,认真学习《劳动课程纲要》,根据纲要要求进行教学。
(2)结合不同的主题进行大单元教学培训。教师依据主题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做到既能统领全册教材,又能上下融会贯通。
(3)集体备课。根据年级主题开展课时备课,明确各自的主题任务和活动设计,尤其注重学生实践和真实体验,使课堂真正体现劳动的学科素养。
(4)观看优秀课例。教师可通过观看学习名师优秀课例,网络学习名师的教学理论,智慧云平台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视频、案例、优质课等,提升自身专业素质。
(5)开展教研活动。教师课分年级进行有针对性的主题教研活动,提升课堂掌控能力。理论+引领,提高教师水平。
(6)吸纳优秀人才。可设置劳动骨干教师数名,通过以老带新、师徒结对的方式吸纳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劳动学科中来,壮大教师队伍。
3.做好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
(1)校本教研。
根据新学期市局教研会议精神,制定适合我校特色发展的劳动课程教研与实施计划,让每位劳动活动课任课教师明确知晓自己本学期教学的具体要求。做好研学课程开发与实施,规范推进学校研学旅行工作。
(2)联盟教研。要加强专题研讨,继续以主题为引领,扎实开展联盟教研活动,引领课程与教学研究。充分发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学习,同时聘请教研员等专家到校指导活动,同时充分发挥课程团队成员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教师们的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