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2371082MB2893586P/2025-01371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荣成市眼科医院 | 组配分类 | 健康科普 |
近视防控远不止于配一副眼镜那么简单——它是一项需要长期关注、系统管理的健康工程。最新发布的《近视管理白皮书(2025)》是由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牵头,联合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视光专业委员会、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视光学组等权威机构共同发布,并于2025年6月在2025视觉健康创新发展国际论坛(Vision China)期间正式发布。该白皮书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完整的防控蓝图:对于尚未近视的孩子,重在科学预防与监测;而对已经出现近视的儿童青少年,则需要采取个性化干预方案,有效控制度数增长。这份近视防控领域的权威指南详细规划了从首次检查到定期随访的全流程管理路径,防控措施既科学又规范。对家长而言,白皮书就是一份很权威的近视防控指南。
一、近视防控关注哪些? 科学防控近视,这两个关键指标家长必须了解! 《近视管理白皮书2025》特别强调,在近视防控工作中,有两个黄金指标至关重要:眼轴长度和散瞳验光结果。这两个指标就像近视防控的"晴雨表",能最真实地反映孩子的视力发展状况。 眼轴长度是近视防控的精准标尺。我们常说的近视,90%以上都是由于眼球前后径(即眼轴)过长导致的。通过专业仪器测量眼轴,不仅能准确判断近视进展情况,还能预测未来发生眼底病变的风险。与传统的视力检查相比,眼轴测量结果更加客观精准,完全不受孩子配合程度或眼睛调节能力的影响。 散瞳验光即睫状肌麻痹后电脑验光结果,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眼睛度数,是国际公认的“金标准”。儿童眼睛的调节能力特别强,普通验光往往难以测出准确度数。通过使用散瞳药物暂时麻痹睫状肌后,再进行电脑验光,就能排除调节干扰,得到最真实的数据。这种方法尤其适合初次建立视力档案的孩子,也是检测远视储备情况的唯一可靠方法。 这两个指标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科学防控近视的重要依据。定期监测眼轴变化和散瞳验光结果,能让家长和医生更准确地掌握孩子的视力发展状况,及时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二、为什么测量眼轴如此重要? “白皮书”中提到“眼轴长度和睫状肌麻痹后电脑验光结果均为近视控制方法有效性的检测指标,其中眼轴长度具有更高的测量灵敏度,是近视控制研究中有效性评价的主要指标。”并解释:高度近视≠唯一风险,即便孩子的眼轴增长速度不快(处于生理性增长范围内),或者近视度数不高,只要眼轴长度超出正常范围,同样会增加近视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所以近视防控最终落脚点,要回归到眼轴长度的关注和控制上。 三、防控近视的关键策略 1. 防控核心:与时间赛跑 科学证实,近视发生年龄每推迟一年,未来发展为高度近视的概率就显著降低。最新研究已将"近视前期"(即远视储备低于同龄标准或近视度数≤50度)纳入重点防控阶段,这标志着近视防控战线的前移。 2. 近视前期干预方案 对于处于近视临界点的孩子,专家建议采取三级防护体系: (1)基础防护:确保每日充足户外活动(重点)、培养科学用眼习惯、优化光照环境 (2)进阶防护:可考虑0.01%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 (3)光学防护:验配平光离焦型镜片(每周佩戴30小时以上),临床数据显示可有效抑制眼轴异常增长 3. 科学防控提醒 对于远视储备正常、眼轴发育健康的孩子,重点在于定期监测(建议每3-6个月专业检查),避免不必要的干预。记住:科学防控的关键是"该出手时才出手",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宜过度治疗。 四、孩子已近视,科学干预是关键 1.不容忽视的近视现状 我国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面临严峻挑战: ✅ 近视检出率已超半数(51.9%) ✅ 高度近视比例接近10% ✅ 8-12岁近视儿童中,每2人就有1人可能发展为500度以上高度近视 2.临床验证的干预方案 《白皮书》推荐四大经临床验证的有效手段: ⃣ 角膜塑形镜(OK镜) ⃣ 离焦型软性隐形眼镜 ⃣ 离焦设计框架眼镜 ⃣ 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 这些干预措施均经过5年以上临床实践验证,安全性和有效性有保障。 3.个性化选择策略 针对家长普遍存在的选择困惑,专家建议采取"三步走"方案: 根据孩子实际情况任选一种干预方式 (1)建立3个月定期随访机制 (2)动态评估控制效果,适时调整方案 (3)科学防控新理念 4.近视管理需要建立正确认知: ✨ 没有"万能"的最佳方案 ✨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 贵在坚持和定期复查 ✨ 控制效果、安全性和依从性缺一不可 (专家提醒:近视控制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医患双方密切配合,才能取得最佳防控效果) 五、如何科学评估近视防控效果?关键指标与综合考量 1.防控效果评判标准 根据《白皮书》建议,6-12岁儿童使用防控措施后: ✅ 理想效果:眼轴年增长≤0.2mm 或 近视度数年增长≤50度 ✅ 相对有效:虽然未达理想标准,但较防控前进展速度显著减缓 2.重要影响因素须知 近视控制效果受多重因素影响: ⃣ 个体差异:年龄越小、初始度数越高、既往进展越快,控制难度越大 ⃣ 季节波动:冬季进展可能较快,春夏可能相对稳定(正常波动可达0.1mm/季) ⃣ 防控持续性:需要观察至少6-12个月才能得出可靠结论 3.科学评估方法 建议采取"三步评估法": (1)纵向对比:与孩子自身既往增长速度比较 举例:原年增长0.6mm→现0.3mm,即为有效 (2)横向参考:结合同龄儿童平均增长水平 (3)长期观察:至少跟踪1年以上,包含不同季节 4.专家特别提醒 ⚠ 避免"追求完美"误区: (1)不因短期(3个月内)数据波动频繁调整方案 (2)不盲目追求"零增长" (3)重点关注长期趋势而非单次测量结果 六、近视防控效果不理想的破解之道 近视防控效果欠佳主要源于两大关键因素: 1.执行不到位 ·防控产品使用不规范(如OK镜佩戴时间不足) ·日常防护措施落实不严格(户外活动时间不达标) 2.个体差异因素 ·对特定防控方式反应不敏感 ·遗传等先天因素影响防控效果 《白皮书》特别指出一个重要现象:任何防控手段都存在"有效期",随着使用时间延长,其控制效果可能出现自然衰减。这就像药物可能产生耐药性一样,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针对这种情况,专家建议采取"三步优化法": 1.精准诊断:通过专业检查找出效果不佳的具体原因 2.方案升级: ·转换防控方式(如框架镜改为OK镜) ·采用联合疗法(如光学矫正+药物干预) 3.强化管理:制定更严格的执行方案和随访计划 当发现防控效果下降时,应及时就医调整方案,而非直接放弃治疗 七、近视防控的终点在哪里?科学停防指南 近视防控并非永无止境,但需要科学判断停防时机。根据《白皮书》建议,满足以下条件时可考虑逐步停止防控措施: 1.停防标准: ✓ 年龄≥16岁 ✓ 眼轴年增长<0.06mm ✓ 近视度数稳定(连续2年增长≤50度) 2.停防后注意事项: (1)仍需保持每6个月的专业复查 (2)重点监测眼轴变化情况 如发现进展反弹(眼轴年增长>0.1mm),需重启防控措施 3.特殊人群管理: 对于眼轴过长(>26mm)者,即使成年后也应: ·每年进行眼底健康检查 ·关注视网膜病变风险 ·保持健康用眼习惯 (专家提醒:停防不等于放任,科学监测才能守护终身眼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