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2371082494485297E/2022-02471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荣成市幸福街小学 | 组配分类 | 劳动教育 |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可以说劳动教育就是“五育”并举中的一座桥梁,建好这座桥,就可以抵达“五育”的彼岸。
一、明晰培养目标,让劳动教育全过程点亮幸福底色
在“幸福教育”的教育哲学引领下,我校提出了“阳光、博雅、精彩”的育人目标,围绕《关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等文件精神,研制出了学校“一核心、五领域、三层次、十个好”的幸福课程图谱,并积极探索具体的实施路径。其中,构建全景生态劳动课程体系,是我校幸福特色课程建设的有益尝试,也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运作模式。
二、开启三度空间,让劳动教育全方位覆盖学生生活
儿童的劳动教育是全息存在的,需要构建一个全景式的劳作园。劳动教育的责任不全在学校,而是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的合一;我们需要在不同的场域、不同的主体间营造儿童劳动教育的场景与情境,开启三度空间,为孩子构筑好劳动教育的引桥。
家庭:劳动教育的训练场
家庭是一个最全景式的劳动场域,是儿童劳动教育最好的启蒙馆。因此,学校将劳动教育的课堂延伸到了各个家庭。我们将家庭劳动分为洗涤、整理、清洁、厨艺四大类,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料理自己的生活,保持学习和生活环境的整洁,要求全体学生根据“小学生劳动清单”的要求从自己清洗红领巾开始,低年级学生学会自己系鞋带、穿衣服、摆碗筷等生活技能,中高年级学生学会收拾床铺、整理房间、学做简餐、学会一两个拿手菜等劳动技能,5年中要掌握50项家务劳动技能。学校还通过“生活小达人”评选,让学生能够收获家务劳动带来的成就感与自豪感。
学校:劳动教育的练兵场
我校开发的新劳动教育课程将劳动、美术、科学、语文、数学、音乐等有效整合,将劳动场地从户外延伸到课堂,打开课堂的边界,这样不仅能充分发挥多门课程的价值,实施综合教育,促使学生劳动、艺术、科学、文学素养的全面提高,还可以解决因场地不足,而造成开展劳动受限的难题。
学校常规课程从多方面融入劳动教育。通过筛选其中和劳动相关的教学素材,探索劳动教育与各个学科进行整合的内容和形式,构建起具有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如学习小学科学三《种辣椒》一课,教师结合校园种植活动,为学生准备辣椒种子,带领学生开展历时一个学期的辣椒种植体验。从播种到收获,不仅使科学学习成为一种愉悦生命的过程,也使学生掌握了劳动技能,形成了良好的劳动价值观。
学校环境课程从角度创设劳动氛围。创意盆栽和多肉植物,形成窗台一景;幸福五园建设,将校园绿化美化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已经成为独具特色的幸福文化。
一年间,幸小学子亲历幸福纸艺的设计制作,幸福五园中的花卉、本草、蔬菜种植,将办公室、教室的窗台变成“窗台多肉一景”;各个班级“小岗位 爱集体”课程,按需设置了学习、管理、生活、清洁四大类岗位,每个学生都能在班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学生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在岗位实践中锻炼才干,体验爱与责任,体会劳动艰辛,懂得了“用双手能创造美好生活”。
社会:劳动教育的实战场
社区资源就像是一本本精彩的书籍,一幅幅美妙的画卷,它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与劳动环境。结合学校地域环境,充分利用研学基地、工厂、商店、田园等社区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劳动场地,开发社会劳动教育课程是养成社会劳动习惯、培养学生社会劳动能力的有效途径。“小小志愿者 服务进社区”是学校常态开展的一项活动,结合寒暑假开展“小区卫生我有责”“社区公共设施我维护”等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交往能力,又拓宽了视野,强化了学生社会公德心和社会责任感。
经过学校的多方努力,在城区开发了以农田和果园种植为主的两处校外劳动实践基地。高年级的每名学生都要参加实践基地的劳动,开启儿童劳动的社会性。
三、构建课程群,让劳动教育全维度融合育人
我校架构了新劳动教育理论体系和课程体系,融合了快乐生活、传统文化、特色种植、劳动研学四大类6种类型的课程,努力体现劳动教育理念新颖性、目标系统性、课程丰富性和内容本土性。
学校通过四大类劳动教育课程群,培育学生小农夫情怀、小工匠精神、小创客思维和小行者胸怀。
1.小农夫•特色种植课程
学校开辟“幸福本草园”“幸福芳草园”“幸福百蔬园”“止于至善园”和“幸福农耕园”等校内劳动基地,每个班教室窗台进行多肉植物栽培,各劳动基地分班分区管理,因地制宜,因时而作。
“本草中华”课程群中“挖荠菜 品春味”活动,教师引入了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围绕着挖荠菜活动,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形成了驱动型问题:荠菜的药效有哪些?荠菜有哪些做法?古诗典籍里的荠菜是什么样的?从学生问题中,教师制定活动方案,学生分组探究“寻文化印记”“探营养价值”“享食用方法”,实践环节,亲子同参与,瓜园里,阡陌间,分辨各种野菜,体验劳动乐趣,家庭中,厨房旁,择荠菜,巧烹饪,一道道美食,融洽亲子关系。
“劳动教育+本草中华”“劳动教育+海洋美食”“劳动教育+农耕文化”,结合幸福社团、一班一品、项目化学习来实施,让小农夫课程更丰富,劳动更具创造性。
2.小工匠•传承制作课程
主要是学习纸艺、面塑和木工等传统技艺,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主题作品,讲述其中蕴含的故事,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提高动手制作、创新意识及口语表达能力。其中,纸艺艺术是新劳动教育课程中最具特色的课程,依据课程纲要、年级特点编制了《智慧折纸》《神奇剪贴》《快乐衍纸》《趣味纸编》《百变纸艺》课程读本。
3.小创客•思维创新课程
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寻找到自己的智能取向,学校成立了科创社团,网课期间面前全体学生开设了科创课程,老师通过网络进行指导,学生自主创作:密码箱、赛车跑道、3D眼镜、电动毛毛虫、仿真钢琴、3D动物模型等作品告诉我们孩子们的收获。
4.小行者·劳动研学课程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岗位体验、志愿服务结合劳动研学进行。例如:走进“泰斗健康产业园”,了解健康食品的同时参与包“鲅鱼水饺”的劳动实践,走进“海波生态园”,体验水果采摘、蔬菜的种植等活动。让众多“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孩子体验到劳动的艰辛、劳动的快乐以及成就感。
三、坚持四大策略,让劳动教育全流程科学实施
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我们的重心放在了让孩子学会劳动上。如何让孩子探求到劳动学习的方式、方法与方向?
策略一:因材施教,劳动教育的经历因人而异
我们将大劳动课程分为三个层次,普及性劳动课程占60%,探究型劳动课程占25%,定制式劳动课程占15%左右,让不同的孩子获得不同的劳动教育经历。比如孩子的家务劳动、国家劳动课程、自主管理岗位就属于普及性课程,人人参与、人人经历、人人习得。“创意制作”“特色种植”是探究型课程,“3D智能”则是针对部分孩子的定制式劳动课程。
策略二:五感互联,不同的劳动体验相同
我们所进行的劳动教育不是简单的技能习得,不是单一的劳动体验,每一次劳动都应让儿童的身心灵打开,从视感、听感、嗅感、味感、触感五感认知进一步到通感表达,其实就是知行合一、做学玩合一。“小小农具解说员”学生寻找农具、观察农具、采访老农、制作农具卡片或者课件、介绍农具,一系列的活动,尊重儿童自身认知能力,在自然中激发建构创造的多种可能性。
策略三:时空和解,劳动要求与时间安排合理化
我们需要给孩子开出儿童劳动学习方法,以儿童为原点进行多维度构建。
学习要素的“组合”。梳理序列性、年段性的劳动学习内容,结合学校、家庭、社会的不同场域,对劳动学习重点、活动类型、学习形式、劳动实践场所、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维度进行优化组合,避免碎片化、表层化、交叉化。
学习资源的“整合”。即劳动课程与国家课程,特别是综合实践课程的整合,劳育与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的贯通,将学习资源有机整合。
学习生活的“融合”。让学生各方面素质发展科学、有机地融合在劳动学习全过程,融入劳动学习方向、学习方法、学习方式的获得中,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策略四:持之以恒,将劳动教育常态化
让儿童的每一天、每一处都处于沉浸式、融合化的劳动体验、实践和创造中,我们将劳动小能手的评价贯穿始终,每周班级评选,每月学校表彰,每学期组织一次劳动技能展示,让学会生存、积极生长、幸福生活成为儿童生命的样态。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学校承担的省级课堂《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纸艺特色课程体系构建与研究》已顺利结题,相关成果先后获得山东省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成果一等奖、威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威海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承办了威海市科研创新成果展示、荣成市永怀教育奖推介等8次活动,纸艺社团被评为威海市优秀社团,开发的《奇妙的衍纸画》等100多节课被评为优质课、公开课、精品课例,40多篇论文发表。《小学“三主两辅”新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的研究》在省级立项;《多肉植物的养栽培和养护》劳动教育案例获得省级奖励。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在新劳动教育理念引领下,幸福街小学打通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的围墙,阳台、厨房成了小课堂,社区、花园成了运动场,打开了学科与学科之间边界,学生在学科与生活中获得全面的成长。爱生活、会生活,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这些优良的劳动基因正在嵌入幸小学子的身体里,成为新时代幸小学子身上显著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