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2371082773162490Y/2025-01074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荣成市蜊江中学 | 组配分类 | 规划计划 |
新学年,学校将精准对接时代发展需求和教育改革潮流,紧扣现有实际,牢牢抓住发展机遇,把握发展优势,深化特色办学,推进改革创新,立足六育融合,持续提升学校教育整体竞争力。
一、教学研究中心
(一)夯实常规,优化教学教研过程管理
一是完善教学教研常规管理制度。明确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辅导等各环节具体操作要求,制定详细检查标准,确保教师有明确的执行标准。二是加强教学常规督导检查。实行阶段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及时反馈检查结果,对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跟踪整改情况,确保检查过程客观公正。三是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建立多元评价指标,综合考虑学生学习态度、创新能力等方面,强化过程性评价。
(二)关注教师,助推学科专业素养发展
一是加强学习。组织教师全面梳理自我教育教学能力、专业素养发展等现状,进一步明确自己在教育教学、教育科研等方面的长短期目标;立足教师不同层次和需求,积极提供学科教科研等精准培训课程和学习机会,提升学科专业素养水平。二是深化反思。持续开展围绕课堂“六要素”和教改项目的教学周反思活动,促进教师教学研究工作向更主动、更专业发展。
(三)着眼课堂,推进问题化对话课堂改革实践
一是构建问题化对话课堂新范式,提高课堂育人实效。修订完善课堂六要素5.0版,开展主题递进式教研活动,提高教师问题力和对话力。推进师友合作、学科思维导图运用等,提高学生思辨、表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举办校园好问题节活动,浓厚问题化学习氛围。引导学生以五何问题导图形式开展课内课外问题深度研究,探索好问题节与科学教育深度融合,鼓励学生善于提问、敢于质疑、勇于表达。
(四)深化教科研,引领教师专业素养再提升
建设“专业自主、协作共研、对话交流”的教研组、备课组和对话研究项目小组等合作伙伴共同体,聚焦“问题化对话课堂”开展专题研究和主题教研;推动问题化对话课堂精品课堂观摩研讨与常态课堂观察诊断活动落地落细,用评课量表评价推动问题化对话课堂落实。优化“教研训一体化”研究模式,以小问题、真问题为切口,压实“发现-研讨-调整-复盘-优化-再行动”研究路径,突出研讨共识的形成与实践、深化与运用。
(五)强化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组织开展全员心理测评,进一步完善好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落实“六维三级”心理危机预防机制,从筛查预警到跟踪辅导,“一人一策”,同时积极反馈家长做好协同共育,实现无缝衔接。组织教师精心设计优化心育活动课程主题内容,开展专题讲座、心理拓展游戏、曼陀罗绘画特色训练等专业引导活动,不断加强与五育活动融合,注重互动、体验、浸润,让学生在活泼向上的氛围中涵养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深入落实“全员育人导师制”,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期教师校本培训必修内容,组织教师学习交流、分享做法,提升心育水平。
二、教师发展中心
(一)强化课程建设
组织开发实施科学教育文化主题活动案例,开展案例论坛、优秀案例评选等活动,构建序列化、主题化、综合化的课程案例体系。组织各学科依托单元主题,开发实施系列学科内或跨学科融合实践活动案例,增强学生动手、团队协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促创新思维发展和实践能力提高。
(二)赋能素养提升
开展师德师风专项整治,立足实际,建立完善师德师风负面清单,组织教师自查自纠,做到查一个改一个消除一个。进一步完善信用评价,作为师德建设考核的重要表现形式,加大信用奖惩力度,形成全校见贤思齐、与优秀同行的良好氛围。完善分层分类培训体系,确保真正满足每个教师成长需求;开办校内主题分享,为教师“走上来讲出来”搭建平台,促进自身成长;融通整合名师工作室和青年教师培训活动,搭建双向学习展示平台。推进名师、优青双提升,组建“青师联盟”,举办影子培训、青年教师课堂问诊、读书沙龙、教育叙事分享、团建联谊等活动,促青年教师更好的自觉自主成长;持续加大名师工作室建设,实施“课题研究、实践辐射”双轨驱动,培养“课题引领—教学实践—成果辐射”的学科名师;组织开展“名师进青坛”等活动,充分发挥名师帮带提携作用。
三、学生成长中心
(一)学生德育
扎实推进“课课讲德育,科科融思政”,立足学校管理点确定德育教育主题,以项目化方式推动主题落地,夯实德育质量。依托学雷锋纪念日、防灾减灾日、国际禁毒日及植树节、劳动节、端午节等重要时间节点或传统节庆纪念日等,组织开展系列专题教育活动。进一步优化学生信用评价,细化班级信用评价项目;加大家庭信用评价督导,形成规范化、常态化机制。
(二)团队会建设
加强学生自治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好少先队、团支部、学生会作用,强化模范引领、责任担当,提升思想和行动自觉,使团队会队伍真正成为值得学生学习的榜样团队。推动校级班级管理干部有机融合、有机使用,形成“有事人人做、人人有事做”的良好氛围,提升团队会队伍凝聚力和竞争力。抓实学生项目化活动,严格落实项目流程,确保每项活动都具有真实性和教育价值,使学生不仅能够充分展现个人才能,更能系统培养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能力,为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教育服务中心
(一)精细家校共育赋能提效
一是沟通对话,构建和谐家校关系。健全沟通机制,积极发挥班级、年级和校级三级家委会作用,建立常态沟通对话机制,促进家校信息流通,共同营造优质成长环境;开展教师大家访,强调正向激励,组织教师与学生家庭经常性互动交流,线上线下密切联系,选树表彰家校沟通互动典型,分享经验做法,强化辐射带动。二是教育引领,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开好家长学堂,开展系列家庭教育主题讲座;举办答疑解惑、沙龙经验分享等活动,为家长提供优质教育服务。三是整合资源,汇聚家长动能。办好家长讲堂,邀请各行各业家长参与“家长义教”活动;探索推行“家校项目”,鼓励家长与学生一起合作策划、学习探究、实践互动等,增进亲子关系,引导家长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二)推进科学教育扩面提质
一是立足现有基础,基于教材进行拓展。常态高质量实施国家课程,持续优化教学内容,突出科技实践元素渗透和人文科学精神培养。加强跨学科项目化实践课程优化实施,强化实验,凸显实践,控量提质,打造一批好课程、好活动、好项目。夯实实验教学,探索构建层进式实验课程群,采取室外实践、学科综合、学科拓展选修、假期家庭实验等方式,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科学精神与探索能力。二是基于全员参与,立足校园开展创新。整体规划增设科学教育场所、设施设备等;精设班级科学天地,展示科学好问题、探究小成果等,组织科学小讲坛开讲、趣味实验演绎等,营造浓厚氛围。充分用好哈理工、威海海洋职业学院、核电等校外科学实践基地和专家资源,办好科技创新节,精心设计实施系列主题活动项目,促使学生深度参与。加强与书香节、好问题节、劳动周、实验日及其他主题教育活动的融通整合,将科学教育思想、元素等融入其间,实现全程贯通、全方位浸润。探索“科创信用积分”评价机制,制定积分奖励评价办法,加大对学生参与科学实践活动情况、过程表现及成果等评价。
五、党群活动中心
(一)艺术教育
3月开展“书香溢校园 醉美读书声”校园朗读大赛及清廉书法、绘画活动,4月开展“草地音乐会”及校园美景写生活动,5月开展“科学家精神”展演、“致敬大师经典”创意美术活动,完成“秀出我风采”艺术素养展示,评选表彰一批艺术小达人,通过系列多样化、高质量艺术展演活动,涵养高雅情操,提升审美能力。鼓励学生组建自主性艺术兴趣小组,引领开展流动艺术秀、艺术小舞台常态展示等活动;持续挖掘培养艺术小先生、小达人等,扩大艺术人才培养面,加大培养力度,充实艺术人才库。
(二)劳动教育
丰富科创劳动实践,做好科技创新节顶层设计架构,分学科开展活动,指导各学科制定实施方案,引领教研组长统筹推进本学科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开展;协同教育服务中心全面加强学生理化生实验操作水平,组织采购科学教育设施设备,提升科学兴趣小组活动水平。加强劳动实践评价,从校内、家庭、社会三个层面推进积分评价。
六、安全保障中心
(一)强化安全管理教育
进一步完善安全工作清单,抓细抓好抓出成果;加大“人人都是安全员”建设评价,对即时主动上报安全隐患的教师予以奖励。组建用好教职工安全项目组、班级学生代表等为核心的安全信息员队伍,加强对校舍、电器、消防设施、洗手间安全、学生运动、人际交往等方面隐患关注。抓好食堂订餐、采购、加工、清洁、监督、安全等各环节的细节管理,继续从抓菜品种类与口味两方面来提高饭菜质量;巩固光盘行动成果,引领学生逐步形成自觉光盘意识和行动。修订完善学生安全教育清单,明确不同时段教育内容、要求和时限;邀请法制副校长入校开展法治专题讲座,提升尊法守法意识。精细组织各类安全应急疏散演练,引领师生逐步形成习惯性意识,提升安全防范能力。持续梳理汇总下发校园安全警讯,让师生家长引以为戒,增强安全意识。
(二)聚力体育特色打造
探索“体育课程一体化”体育走班制大单元教学模式,实施分层分类素养提升行动,帮助学生真正实现熟练掌握一项以上运动技能。精心设计系列体育活动和赛事等,举办校园运动会、“精致杯”班级足球和篮球联赛、校园吉尼斯挑战赛等,依托小裁判、小教练项目化实施;开展体质健康测试月活动,加大体育兴趣小组建设。全面落实威海市义务教育学校“课间15分钟”,保障学生充足休息娱乐。定制专属家庭体育作业,定期评选“家庭锻炼坚持之星”,计入家庭信用评价。举办线上体育讲座,定期上传体育专家运动指导视频,助力学生校外体育锻炼出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