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荣成市
首页
>荣成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目录>普通中小学目录>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索引号 12371082494485350A/2025-00322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荣成市第三十八中学 组配分类 劳动教育

荣成市第三十八中学2024年劳动教育开展情况报告

时间:2024年09月03日 10:19 来源:荣成市第三十八中学 浏览次数: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我校建立根植于学生能力的课程体系,树立劳动意识、培养劳动兴趣、激发创造力,促进全面发展。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充分融入和运用地方文化和乡土教育,创新劳动教育模式,给予学生广阔、具体的劳动场地,让学生去实践、去观察、去发现。结合乡村学校的特点,采用“校内基地+校外基地”联动的方式,学校和家庭共同发力。开发“生态循环”校本读物来引领课程实施。

(二)基本理念

本课程从“生态循环”角度出发,将“强化劳动实践”作为重要的德育实施途径。使劳育和德育能够一定范围内互相借力、统筹实施。

二、课程目标

1.通过建立“生态循环”兴趣小组和校内种植养殖劳动,引领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打造“生态循环”劳动新模式,帮助学生树立环保劳动的理念。

2.创新劳动教育,在种植养殖优势互补的良性循环中,坚持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让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真正落地。

3.学校劳动教育与家庭、社会有机链接,在多元、开放的劳动评价中,激发学生劳动创造的意识和热情。

三、课程内容与活动方式

(一)课时安排

严格落实每周一节劳动课,按劳动教材内容进行授课;每天安排种植劳动任务,各班按照分工对小菜园和中草药园进行日常管理。每学期组织一次“快乐劳动周”,带领学生到劳动实践基地进行酵素制作、采摘无花果等劳动;每学期举办一次劳动技能大赛,如垃圾分类等;假期布置暑假劳动实践作业,内容涉及废旧物品手工制作、家务劳动等内容。使学生不但得到劳动技能的提高,更让学生在劳动观、劳动精神和劳动品质方面有了更积极的提升。

(二)实施模式

通过构建科学的“生态循环”课程,对现有学校及周边劳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规划设计,对其中蕴含的德育因素进行深入挖掘,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道德品质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在劳动中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和在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用实际行动保护地球资源和环境,提高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

(三)实施路径:

1.活动内容、过程和步骤

组建“1+N”生态循环项目团队

组成“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农技人员+科研专家+大队辅导员”的项目团队。其中,专职教师带领兼职教师全面参与课程开发与实施;专业教师带队兴趣小组,指导专业知识学习和劳动技能;科研专家把脉研究思路和方法;少先队辅导员负责与德育处工作对接,互相助力。

2.解读“生态循环”劳动内涵

通过查阅文献和理论研究,界定“生态循环”劳动内涵:

一是生态循环校园农业。将校园生活中的废水、厨余垃圾、农作物秸秆等进行回收再利用,用来浇灌农植、饲养动物,实现校园种植、养殖绿色生态循环。

二是“变废为宝”农具制作。通过“垃圾分类”“变废为宝”等活动将废纸、废管、饮料瓶等制作成花盆、育苗器、饲料盒等,服务于种植、养殖活动。

三是产品义卖绿色生活。将种植养殖所得和手工艺品进行义卖,将收入投资到新一轮种植养殖劳动中,购买手工制作工具等,完成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3.规划“生态循环”劳动实施路径

对接《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与《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将生态文明教育与“生态循环”劳动实践活动相结合,以“种植养殖—环保工艺—产品义卖”为主线,设计育苗孵化等六级劳动项目,为后续的课程开发提供技术路线。

4.构建“生态循环”劳动课程体系

一是参照“路径”,关注“以劳育德”功能,由易到难设计有梯度设计不同学段的劳动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提升课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二是充分融入传统文化和乡土教育,开发特色劳动项目。先后开发了“探秘无花果”“中草药进校园”“孵化小鸡”“校园绿植养护”等项目,给予学生广阔的劳动场地去实践、去发现、去感悟劳动中蕴含的科技力量和传统文化之美。

三是整合劳动资源和德育资源,撰写“生态循环”校本读物。

5.开展“生态循环”兴趣小组活动。我校开发了以“生态循环”和“变废为宝”为主题的兴趣小组十余个,如“孵化小鸡”“种植小菜园”“校园里的中草药”“吸管花制作”“瓶瓶盖盖”“松果艺术”“缤纷手工皂”“酵素制作中心”“囊有馨香”“山楂丸制作”“探秘无花果”等。学生亲自孵化小鸡,用废旧物品做手工艺品,用厨余垃圾堆肥、做酵素,把中草药炮制研磨,加工成山楂丸、精油、药皂等。再把自己小组的劳动果实拿到“跳蚤市场”上进行爱心义卖。通过校内外劳动实践和参与公益劳动,在实践中领悟“生态环保”理念,获得不同的劳动体验。

四、课程评价

一是利用专业成长、参与情况、活动效果对教师的劳动课程设计力与课堂引领力进行评价;

二是通过数字增值性电子评价、成果展示等对学生的劳动课程体验进行评价。

三是通过家长评价、企业评价、社区评价等社会评价对师生进行综合评价,促进师生共成长。

五、组织实施

(一)管理方面。学校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由校长室牵头,校长作为劳动课程项目负责人,德育处是主要负责处室,成立劳动教研组,分管领导亲自督导教学工作开展,组织活动实施。

1.成立劳动教育办公室。主任:刘晓松 副主任:孙静

2.成立劳动教育教研组。组长:刁大萍  成员:邹颖、赵敏敏、闫文蓉

劳动教育办公室主要负责本校的劳动课程的实施方案,制定劳动课程的年度计划及相应步骤;统一协调学校各部门的工作。劳动教育教研组主要负责“劳动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检查实施的进展情况,规划不同级部的“劳动课程”教学工作,组织实施劳动教学活动。各学科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具体指导,同时做好活动过程中的安全防范。

(二)风险管控。建立全员参与安全管控机制,注意选择适合的劳动场所设备和规范劳动过程,在劳动工具学习使用过程中,在传授接触技法过程中,重点突出安全使用,强化安全教育。

(三)家校协同实施

联合“家校社会”资源,打造三位一体种植养殖模式。

利用学校的小菜园、百草园、百果园、玫瑰园、无花果园等几大园区,组织学生进行小菜园的种植、中草药种植、饲养家畜等劳动实践活动,利用科学、数学等多学科知识探究科学种植生长规律,优化养殖步骤。充分联合社区、家庭、种植、养殖企业和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全面整合社会资源,内外联动拓宽劳动实践领域。通过校内种植与校外养殖,让学生的劳动回归生活,在劳动实践中打造“生态循环”新模式,帮助学生树立生态新农业,绿色新生活的理念。创新劳动教育,在种植养殖优势互补的良性循环中,坚持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让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真正落地。

荣成市第三十八中学

202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