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荣成市
首页
>荣成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目录>普通中小学目录>规划统计>规划计划
      索引号 12371082F50385112A/2025-00469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荣成市第十四中学 组配分类 规划计划

荣成市第十四中学2023-2024学年度工作计划

时间:2024年09月25日 17:57 来源:荣成市第十四中学 浏览次数:

一、全面推进习美学校建设

学校秉承“为每个孩子的美好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坚持“习思践行明德尚美 ”的校训,通过校园文化主题化、常规管理精细化、教师培训专业化、课堂教学生本化、技术手段信息化五个维度的实施路径,形成了“习美教育”办学特色。特色办学使得教师思路更清晰,学生减负有实效,办学内涵显深度。

1.学校文化主题化

(1)诚信立身,锻造精神文化。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诚信精神为抓手、诚信教学为依托、诚信课堂为阵地、诚信竞赛为载体、诚信体系为保障的“五位一体”育人模式,着力构建诚信校园精神文化。

(2)氛围育人,建设环境文化。以“习美文化”为主题,打造诚信文化长廊、福禄厅、剪纸墙、班级文化、主题文化区、功能文化区等,展示学校的校训、教书育人理念、学生艺术作品等,让每一个角落都渗透教育和管理功效。

2.常规管理精细化

(1)制度引领,促进学校优质发展。以人为本,注重制度的建设和创新,形成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力求目标细化、小事做好、细节做实、检查到位,鼓励师生积极向上,引领师生幸福成长。

(2)纵衔横联,推动学校创新发展。一是纵向衔接。充分发挥九年一贯制的优势,空间共有、环境共享,持续推进小初衔接牵手课程;打造特色鲜明学段连贯的艺体项目;培育“好行为 —好习惯 —好品质”一以贯之的德育课程体系。二是横向联动。通过管理经验交流、设施设备共用实现资源共享;通过校本课程开发来实现课程共建;通过课堂教学比赛来实现教学共研;通过名师工作室、“校内走教”来实现教师共用。“纵向衔接”促进了学生持续发展,“横向联动”促进了学生最优发展。

(3)涵养教师,助推学校内涵发展。注重名师工程建设,引领教师学习身边优秀教师事迹。通过推荐评选“最美教师”,弘扬正气,树立正能量,引领教师快速成长。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助推青年教师成长,结合三八妇女节、教师节等节日,开展教师团建活动,让教师感到集体温暖,激发教师工作热情。

3.教师培训专业化

(1)教研资源多元交融。依托“特岗教师”优质资源,建立“学校项目组-学科项目组-年级项目组”协同机制。学科组以 “微项目”为载体,骨干教师带领“微团队”开展研究与实践,激发教师发展活力,促进优势学科建设。

(2)教研形式互联开放。实行线上线下联合教研,将传统教研与基于“互联网+”的教研形式相融合,最大限度为教师提供交流、学习、研讨的机会,实现了一定的示范引领、达到共享的辐射作用。

(3)教研活动协同聚慧。结合“双减”要求,开展多样化教研活动,通过骨干教师一月一分享、青年教师一月一展示、作业设计评选、命题比赛等活动,有主题、有序列、有反馈推进教研活动,引领教师在教研活动中成长,帮助教师形成内生动力,实现优质发展。

4.课堂教学生本化

(1)明确课堂教学主体。创建真实问题情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设计驱动型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搭建合作交流平台,组织学生合作性学习;创设自主思考空间,启发学生反思性学习。

(2)开展教学展评活动。每学期开展“组内公开、年级公开、学校公开”的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从老教师到新教师参与磨课、赛课。通过系列展示活动,促教促学,提升办学质量。

5.技术手段信息化

(1)以提高备课效率为目的的智慧共享。建立文化学科教学资源库,为教师备课提供借鉴和参考。

(2)以提高理论水平为目的的智慧共享。聚焦课题研究,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和教研深度融合。

二、构建习美特色课程体系

课程是习美教育落实的基本载体,是学校特色和品质的体现。建构文化素养课程、品德修养课程、艺术审美课程、生命健康课程,引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品德修养课程,培养学生优秀品质

(1)以基础课程带动筑牢优秀品质培育“主阵地”。在上好道德与法治、综合实践等国家课程基础上,开展“童心向党.党史宣讲”“强国有我 青春宣誓”《开学第一课》等德育活动,树立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

(2)“节日联动”搭建优秀品质培育“大舞台”。学校深入挖掘传统节日内涵,以引导学生学习与传承传统文化为导向,开展读书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校园艺术节、迎国庆等才艺展示活动。节日内涵与德育主题结合,为学生搭建了成长成才的大舞台。

(3)劳动教育课程化、生活化、活动化助推优秀品质培育。开发“中秋做月饼、冬至包饺子、元旦糖葫芦、春节花饽饽”等节日劳动课程,创设多样的日常生活劳动任务清单,开展“走进油坊”“走进田园”“走进实践基地”等项目化课程,通过参与劳动来获得体验、感受乐趣、培养态度、提升能力。

2.文化素养课程,夯实学生文化底蕴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探索“轻负担、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模式,设立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授课标准。鼓励教师在课堂上敢于求变,大胆创新,不断探索改进课堂模式,在课堂设计、提高作业质量上想办法、下功夫,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助推“双减”政策落地。

3.生命健康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以体育与健康、安全教育、心理健康课程为基础,聚焦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拓展课程以兴趣活动为抓手,以教会、勤练、常赛为手段,指导学生科学锻炼。通过举办篮球联赛、体育节,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升。

4.艺术审美课程,增强学生美育熏陶

(1)立足课堂抓普及。学校以舞蹈、器乐、素描进课堂为切入点,使每位学生掌握一种艺术方面的基本技能。

(2)校本课程扬特长。在共性发展的同时,学校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实现了学生艺术特长的个性发展。成立剪纸、面塑、葫芦烙画、快板、舞蹈、石头画、健美操等多个兴趣小组,并定期邀请家长和社区资源团成员到校指导,使学生的艺术潜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挖掘和发展。结合民间资源优势,学校以“民俗艺术”为突破口,小学部从剪纸艺术入手,进行“习艺、读书、明礼”三个维度的培养;中学部从葫芦文化入手,将葫芦文化探究、葫芦种植与管理、葫芦器具制作、葫芦画创作与葫芦丝乐器制作融为一体,注入时代元素,促进学生素质提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为切入点,立足中小学“牵手”与“衔接”的理念,开展《小扇子 大智慧》项目化研究,充分挖掘各学科中扇子文化元素,开展小初衔接教研,实现课程与传统文化融合,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悟,观察写作、动手动脑、艺术修养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能力得到提升。

三、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助力学生成长

1.“家校互动”架起家校共育“连心桥”。

依托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密切家校联系,把优秀教育理念辐射到每个家庭。

2.“社会联动”拓展社区教育“新平台”。

充分利用身边的优秀社区资源复兴少年宫,开展“艺彩童年”课后服务活动,多彩活动让孩子们出彩,真正把“家-校-社”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落到实处。

四、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促“习美教育”实施

1.编写《礼孝善信爱》诚信校本纲要,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培植了学生诚信意识。

2.争取威海市级诚信课题《全域化中小学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顺利结题。

3.以“信用管理+文明实践”为引领,举行诚信班级经验分享、征文比赛等主题教育活动,推进了月度诚信明星评比活动,多维度打造家校、师生、生生之间的“信用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