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荣成市
首页
>荣成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目录>普通中小学目录>体育美育>美育评价
      索引号 12371082495186459H/2025-01053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荣成市实验中学 组配分类 美育评价

荣成市实验中学2023年度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

时间:2024年09月02日 21:23 来源:荣成市实验中学 浏览次数:

一、艺术课程建设

荣成市实验中学始终秉承以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为主渠道,以艺术特长教育为重要载体,以创新教育为突破口,在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的办学思路。同时学校始终以坚持科技领航,人文立校的办学理念与教学实践,逐步打造品牌学校。

我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严格按照国家要求开齐开足上好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均保证每周一课时,艺术教育课程开课率为100%。同时,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利用区域教育资源,深挖本土美育特色项目。在美术教学方面开设了草木染、书法、国画、陶艺等特色课程;音乐教学方面开设了器乐、合唱、舞蹈、戏曲创编等校本课程,逐步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真正让美育落地,真正让学生受益。

1.落实学科教学

艺术教育教学特色建设要体现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因此,艺术教育特色建设首先应立足于学科课堂教学。学校保证开齐上足教学计划中的美术课,并做到“专课专用,保质保量”。在课堂上如何以特促全,以特促优,整体优化,提升水平,形成优质教育是我们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实现学科教师的通力合作,我们提出了“每节美术课都要成为优质课,每节美术课学生美育素质都要有提高”、“每个学生都要掌握一项音乐特长”的目标,努力找准知识和素养的结合点,使美育教育内容既有趣又有深度。

2.开发校本课程

组建课程团队,我们集结美术、书法、语文、音乐、历史、地理、文学、英语等多学科教师,采用学科整合的方式增强开发力度,扩大开发广度。

以美术校本课程《陶的装饰与实用》为例:从学习陶艺坊、制陶、器型、到研究图案、纹饰与历史的过程,涉及的学科有:历史、地理、语文、美术。需要多社团融合:制陶、纹饰、器型、历史、地理、传统文化、书法、国画等社团的协作完成。涉及学科:美术、书法、文学等。突破学科限制,围绕“提升学生美育素养、丰富美育知识、激发美育兴趣、提高创作力”4个维度,构建“美育+X”的美育课程体系。尤其以“美育+劳动”的融合更为出色。

在音乐教学方面,音乐组根据教师、学生的特点和能力,开设提升学生基本音乐素养的音乐鉴赏课程,普及全体学生赏析优秀音乐作品的基本能力。在提高学生基本音乐素养和能力的条件下,让学生在综合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达成音乐学科特有的审美感知、艺术体验和文化理解的音乐核心素养,圆满完成音乐教学任务。为了使更多的学生在音乐课程中体验更丰富的音乐艺术表演课程,特开设器乐、合唱、舞蹈、戏曲创编等校本课程。结合我校合唱的传统优势,特邀请威海音乐家协会孙祥根、张望等专家前来指导我校的合唱校本课程,让学生从更深的层面体验合唱艺术魅力,深化学生的音乐内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学校以劳动教育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在劳动教学与实践中渗透美育。通过打造项目化劳动课程探究体系,引导学生欣赏美好事物——发现美;引导劳动实践——创造美;评比劳动成果——鉴赏美,积极探索在劳动课程中渗透美育的新思路。我们依托学校地理优势,借助百草园、百禾园、百果园、百花园、生态修复园——“五园”开展了四个年级多类课程,将美育与劳动教育以及其他学科和谐的融入课堂。学校特色课程和社团的开设既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让校园成为学生追逐梦想的摇篮。

二、艺术教师配备

我校目前有美术教师6名,音乐教师8名。艺术教师全部为本科学历,师资力量雄厚,教师业务精练。

美术教师在辛勤付出的同时,钻研精神和求知意识大为提高,取得了许多成果并多次承担当地及盟级观摩课,王建康老师、杜莎莎老师分别获得山东省和威海市基本功大赛奖二等奖、2人获得部级优课、1人获得省级优课,3人获得威海市级优课,2人获得威海市优质课,1人获得教育部颁发的优秀指导教师奖,2人获得威海市优秀指导教师,并发表多篇论文获奖,1人为威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一名教师获山东省优秀艺术教育工作者称号;一名教师开发课例荣获国家级基础教育精品课;一名教师获省级教案设计一等奖;一名教师获省级优质课一等奖,一名教师多次获得省级优课;一名教师分别在全市美术教师培训会上,执教过公开课。学校非常重视对美术教师的培养,除了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县的培训学习以外,还多次组织教师外出学习、交流、培训,提升美术教师的教学理念与业务水平。日常工作之余,美术教师都自发的到画室,苦练基本功;同时,美术教师也经常参加社会上举办的电脑和美术专业等学习班,提高自身能力,为美术学科素质教育的开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音乐组8位教师的主修方向分别为管乐、声乐、舞蹈,注重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全面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在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肖爱玲老师执教的《西风的话》获得省级二等奖、《美丽的新疆》获得威海一等奖。基本功大赛中,连加明、邹彩丽老师获得威海市基本功大赛一等奖;李宁、王晓燕老师获得威海市音乐教师技能大赛三等奖。“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评选活动中,邹彩丽老师开发的课例《歌剧之夜》获得山东省课程资源一等奖;肖爱玲、王晓燕、邹彩丽老师开发的课例《西风的话》和《我和你》、《中国歌剧的形成》、《猎人进行曲》分别获得威海市一等奖;连加明老师开发的课例《桑塔露琪亚》获得威海市二等奖。肖爱玲、连加明、李宁、邹彩丽老师撰写教学论文《在音乐课改中夯实美育素养》、《浅谈音乐课堂中的识谱教学》、《构建初中音乐高效课堂的实践探索》、《新课改下情感教 学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如何上好欣赏课》等论文先后在中国教育报、教育学、中小学教育、山东教育报等核 心期刊进行发表;王晓燕老师撰写的论文《浅谈歌唱训练中的发声练习》在山东省艺术教育论文大赛中荣获二等奖。肖爱玲老师、连加明老师教师入选县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及成员。

三、艺术教育管理

根据学校实际,任命艺术教育领导小组,不断夯实艺术教育基础,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要求艺术教师做到扎扎实实上好常规课,在教研活动过程中加强指导与管理,落实常规的同时求创新发展。学校在对全体艺术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随堂听、跟踪听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音乐、美术教学以及社团活动和艺术特长生的教育管理是艺术教师最重要的工作。音乐、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社团指导和特长生的管理、指导中增强个人的专业能力、人格修养也是能够组织好教育教学的重要基础。在艺术教学和艺术排练中,按照学校要求严格管理课堂教学和艺术训练中的纪律,使学生们在音乐课堂和艺术排练中感受、体验音乐之美、美术之魅的同时,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建立学生合作、创新等基本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

完善“多元评价”体系,三位一体有机统一挖潜美育工作效能。班级考核:旨在提升师生对校本课程的参与度。考核方法:指导教师根据各班学生参加人数及效果形成评价量表,进行等级评价,每月反馈一次,学校整理列入班级考核项目之一。教师考核:通过课程纲要、教材的编写,课堂的生成效果等多维度评价。学生评价:学生是直接参与者,也是受益者。通过审美情趣—乐学善学—勇于探究—人文情怀—技术运用—健全人格等方面考查、分级评价。

四、艺术教育经费投入和设施设备

我校虽然教育经费紧缺,但特别重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学校公用经费中每年都有艺术教育的专项经费。只要是艺术教育、教学或活动需要,学校领导都能给予经费上的支持,学校投入艺术教育的经费是完全可以保证艺术教育有序开展的,而且还不断增加对艺术工作的投入。改善艺术教育老师的办公条件和学生研究条件。本学年,教育经费主要用于艺术教室设施更新、艺术比赛服装、乐器、音美材料购置等。

学校重视艺术教育,设置了艺术专用教室和艺术活动室,并按照国家标准配备艺术课程教学和艺术活动器材。努力营造具有专业艺术标准和浓郁文化艺术氛围的教育环境。加大区域艺术教育活动的投入,借助“艺术展示”大舞台,固定项目和创新项目有益补充激发学习兴趣,全方位拓展育美活动,快速促进学生个性成长。

每年开展一次“校园艺术节”,举办美术、音乐教育成果汇报展示;每学期出版一期育美专刊或校报,对表现突出的给予表彰;每学期举办一期美术特长擂台赛,学生可有选择的报一项或多项内容,获奖者隆重表扬。结合校园十节衍生趣味美育活动。比如心理节的海报,读书节的手抄报,劳动节的布展……特别是每年的吟诵节期间,让学生在墙报、班级文化布置和美术作品创作中融入国学元素,构建充满人文、书香、古韵、美感气息的和谐校园,促进区域艺术教育水平的提升。

五、课外艺术活动

为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推进落实国家“双减”政策,实验中学积极组织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坚持面向人人原则,做到学校覆盖率100%,学生艺术体验100%。

1.开展年级书法、绘画、合唱、曲艺等单项小比赛,各年级的优秀选手晋级参加学校艺术节展演。

2.发挥班级特长,组织联队参加艺术节、社团节的演出,为组建社团选好苗子。

3.师友互助,让高艺术水平的学生传帮带,既有利于互助合作又促进双方的成长。

4.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定期邀请非遗项目传承人、戏曲家、合唱、器乐舞蹈健美操专家进校园,拓展学生的美育视野。

5.牵手社区,助力社校共建。学校不定期组织有美育特长的孩子走进社区进行艺术展示,加强了与社区、街道、家长的合作联系,拓宽了学生艺术活动的舞台,为学生进一步融入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打下一定的基础。

【效果亮点】

全面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

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学生独立、自信,拓展思维,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丰富了课余文化生活,传承了民族优秀文化,培育了高雅艺术素养,体验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得到培养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表现力、自信心,锻炼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集体主义、合作意识得以加强,集体荣誉感进一步提高。学生在各级比赛中成绩喜人。

荣成市美术特长赛、威海市科技艺术节、山东省少年儿童才艺大赛等各项重大活动,成绩突出,其中10多人获得荣成市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同时,建立了丰富多彩的课外艺术社团,如绘画、国画、科幻画、素描等艺术社团,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之外体验丰富多彩的课外艺术活动,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了很大提升。2015年山东省中小学生校园艺术节展演活动戏剧《冬日花开》获得山东省二等奖; 2016年山东省中小学生校园艺术节合唱比赛《铃儿响叮当变奏曲》《送别》获得一等奖;2017年山东省中小学生校园艺术节展演活动器乐《光荣近卫军》获 得一等奖、舞蹈《天浴》获得一等奖;2019年山东省中小学生 校园艺术节展演活动合唱《大鱼》、《AndMiriamSang》获得二等奖;2020年山东省中小学生校园艺术节展演活动舞蹈 《丝路霓裳》获得一等奖、器乐《加勒比海盗》二等奖; 2022年山东省中小学生校园艺术节展演活动舞蹈《美丽的河》获得一等奖、器乐《金色的原野》获得二等奖。2024年山东省中小学生校园艺术节展演舞蹈《橘颂》获得一等奖,创编红色经典一等奖,器乐二等奖。

六、校园文化艺术环境

我校着力打造校园文化建设,注重校园文化所具有的无形的教育力量。我校结合自身特点,创建富有校本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如艺术长廊、美术特色教室、劳动综合体验馆、育人文化牌等。校园艺术实践场所包括:美术室、书法室、陶艺室、绘画室、合唱室、舞蹈室、器乐室等,为学生们参加艺术实践活动创设良好的环境,极大的促进区域文化艺术环境的创设与提升。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我们还积极倡导营造班级文化,让每一个角落说话,为学生打造多彩的艺术文化氛围。

七、重点项目推进

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普及和发展学校艺术教育为重点,深入推进艺术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美术方面把草木染作为学校特色项目重点建设,音乐方面以高水平合唱、器乐、舞蹈发展作为我校音乐艺术特长生培养和音乐艺术活动的主导方向。

1.美术组努力营造良好的熏陶氛围。

充分利用好美术教材中的欣赏课节,在美术课堂教学普及绘画基础知识;开设绘画欣赏课程,播下艺术种子;利用历代名家书画作品、师生绘画作品美化、装饰校园;定期在校园内举办师生绘画作品展。让学生在欣赏中学习,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成长。提高学生对艺术的深入了解,体验绘画笔触的乐趣,激发对民族文化的深厚情感;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培育文化情操。

2.有序开展校园艺术节比赛活动。

通过趣味生动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激发学生对党、对家乡的热爱。全校共上报国画作品、书法作品、手工作品、剪纸作品、其他类别作品、摄影作品1000余件参加校级展评,丰富了学生业余文化生活,提升了学生的艺术素养。

3.组织开展实验中学学生清廉书画作品展。

大赛为厚植廉洁奉公、风清气正的良好风尚,充分发挥学校廉洁教育阵地作用,不断优化校风、教风、学风,学校举办“共绘清廉梦 校园育清风”书画作品展,将廉洁意识铭记于心,共同书写校园文化绚丽篇章。比赛项目分绘画(国画、素描、科幻画、色彩等)、书法(软笔、硬笔)。本次展览设初一年级组(1-17班)、初二年级组(1-17班)、初三年级组(1-16班)。每年级每班级不少于3名选手参加。这场赛事体现出我校对艺术教育的重视,也为学生教师提供了一个互相学习、互相提高的平台,展现了我校学生、艺术教师的综合素养和精神面貌。

4.音乐组以“融合式”思维,架构课程新体系。

从美育的内涵、内容、类型、价值入手,按照“四遵循、四打开”为基本思路,四遵循(课程标准、学校特色、学生学情、地域文化) ,四打开(项目、家长、社会、国界),寻求与“绿色生命教育”办学特色的契合点,构建美育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分为三类,基础类课程、拓展类课程、探究类课程三类。基础类课程版块指向初中四个年级的音乐学科课 程,拓展类课程、探究类课程两个版块在学科课程的基础上 指向“跨界”进行重构, (融通不同的课程、打通不同的学科、贯通不同的学段),跨界构建中,将不同类型的课程进行纵向的融通勾连,形成一体化的美育教育综合课,实行融合理念下的美育渗透,通过与多学科课程的统整与构建,实现育人课程的进阶化、深度化,指向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5.抓文化打造,为艺术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精心打造文化墙、楼道文化、教室文化、办公室文化、功能室文化等校园“景点”,着力渲染良好的校园艺术文化氛围。开展好绘画、书法、手工等艺术活动项目培养艺术特色学生,以兴趣小组带动其他学生进步,努力打造艺术教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