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2371082F50385227G/2025-00735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荣成市二十五中学区 | 组配分类 | 规划计划 |
一、学校基本情况
荣成市虎山镇中心完小创建于1982年,位于荣成市西南角、美丽富饶的虎山镇。学校占地面积22500平方米,现拥有一座教学楼和一座综合实验楼,建筑面积6600平方米。学校接收47个村居的学生就近入学,现有2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662名,教职工47名,其中专任教师44名。
二、学校发展优势
(一)教育教学成绩较好。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抓常规、促教学、提质量。“聚焦集体备课——跟进课堂达标——加强命题研究”等系列举措,确保了教育教学成绩保持在乡镇小学中上游。
(二)管理队伍素质较高。经过不断磨合,一个结构合理、通力合作、锐意进取的领导班子集体已基本形成,干群关系融洽,成为学校发展的有力保障。
(三)人本管理有序推进。提出了“尊重+关心”人本化管理思想,践行走动式管理、日常管理追求精细,干群关系、师生关系较为和谐。
三、存在问题剖析
(一)总体办学水平尚需提高。与荣成品牌学校有不小的差距,办学理念体系还不够明晰。
(二)教师专业成长任重道远。教师专业水平滞后:由于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等因素,教师变动较大,骨干教师流失较多,优秀师资相对缺乏。一是专业教师明显不足,缺少英语、计算机等学科教师;二是学科骨干教师、优秀教师、教学能手不足;三是部分教师教育理念有待更新,教育技术需要提高。现有的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与学校目标之间有一定的差距。
(三)教育科研统领教学不够。课程与教学改革优势不明显,教育科研对学校发展的贡献有待不断提高。
(四)生源学习基础差异较大。学生的学习基础、习惯参差不齐。一是综合素养提升工程需要进一步完善,推进需要进一步细化。二是家长教子观念相对滞后,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
(五)学校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凸显学校特色,实现优质均衡发展是当前面临的重要命题;继续总结和提炼已有经验,实现持续稳健发展是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任务。
四、学校发展目标
推进人本管理,丰富校园生活,使学生喜爱;确立服务理念,塑造良师形象,让家长满意;提升师生素养,提高教学质量,谋内涵发展;彰显绿色文化,强化特色效应,创社会美誉。
五、学校文化理念
1.办学理念:创适合学生发展的绿色教育。
2.育人目标:培育“会爱、会学、会玩、会创造”的新时代好少年。
3.三风一训:
校训:探索、求实、和谐、幸福
校风:明志、修德、明责、笃学
教风:团结、共进、精细、奉献
学风:乐学、多思、善问、创新
六、阶段重点工作
在专家的指导下,秉承绿色教育理念,聚合、梳理学校课程资源,形成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四会”教育体系。重在坚持“五育”融合,细化六大领域课程的实施,搭建多种多样的活动载体,依托“家-校-社”三位一体,真正做到全程、全方位、全过程立德树人,更好地达成“会爱、会学、会玩、会创造”之育人目标。各阶段重点工作如下:
(一)初步探索期(2023.09~2024.08)
结合原有基础,重点抓好两项工作:一是文明礼仪教育坚持不懈,促进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二是环保教育与学科深度融合,匠心设计多样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体验中让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二)全面推进期(2024.09~2026.08)
一是推进绿色管理,引领全校上下干字当头,凝心聚力谋发展。二是建设好校内外劳动基地,开展好劳动教育。三是实施强课提质行动,全面提升育人质量。四是将课程特色、课程育人理念融入教室、功能室建设,逐步彰显绿色文化。
(三)迭代升级期(2026.09~2028.08)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需要在学校落地生根,要依靠学校教育实践来实施。本年度,基于育人目标进一步建构完成“绿色生活”课程体系,包括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必修和选修)、综合课程三大类课程,可分为品格与社会、语言与人文、数学与科技、体育与健康、艺术和审美和劳动与实践六个领域,均指向道德情怀、人际交往、科学创新、强身健体、审美雅趣、学会学习六大素养,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
七、相关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1.本发展规划的全面实施由校长主持,主管干部负责单个项目实施工作,成立学校规划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和专家咨询队伍。
2.根据规划制定相关实施方案,组织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制定具体的实施行动计划,并组织落实,强化过程管理。
(二)监督保障
1.召集教代会代表、工会代表和师生代表定期对发展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评议,强化过程性监督,保证本发展规划的实施。
2.建立有效的调控机制和评估机制,加强对本发展规划实施的调控管理,及时反馈师生、家长和专家的评价和意见;对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及时整改,以利更好地完善和落实规划。
(三)师资保障
1.重视校本研训。引领教师不断提升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积极性和动力。
2.专家引领研究。邀请各级专家、对标学校骨干全程指导,推动各项工作逐步走向深入。
(四)资金保障
设立专项研究资金,不惜财力用于师资培训、项目研究、成果推介等。
(五)资源保障
学校将整合运用多种资源,包括区域人文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科技资源、家庭资源等,促进学校优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