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2371082494485203Q/2025-00696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荣成一中 | 组配分类 | 教学信息 |
一、指导思想
以“深化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核心,立足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以“小课题驱动、成果导向、技术赋能”为主线,聚焦科研队伍梯队建设与AI技术深度融合,构建“研训一体、校域协同”的教科研生态,全面提升学校科研创新力与成果转化力。
二、工作目标
成果突破:完成2项省级课题申报、3项市级课题结题,确保荣成课题答辩通过率100%;培育校级优质微成果15项,区域推广率达50%。
队伍建设:新增校级科研骨干教师10人,新教师100%参与小课题研究,形成“新锐—骨干—领航”三级成长梯队。
学术影响:新增威海教育学会会员15人,发表论文或案例10篇以上,建立校本科研资源库1个。
技术赋能:实现AI工具在课题研究、数据分析等场景中覆盖率70%,形成3个典型AI融合案例。
三、重点任务与实施策略
(一)关键节点推进:强化过程管理
3月攻坚期
微成果实验校申报(3月上旬):
组建“微成果打磨小组”,围绕“跨学科实践”“差异化教学”等方向,遴选校内优秀案例,邀请区域专家进行“一对一”优化指导。
开展“微成果路演评选”,前3名纳入重点培育项目。
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申报(3月下旬):
聚焦“五育融合”“AI+课堂评价”等特色领域,整合近三年成果,形成系统化申报材料;
联合区域内优质校建立“成果共享联盟”,提升竞争力。
7-8月验收期
教育创新微成果验收(7月):
按学科分组进行“成果答辩+实践展示”,优秀成果录制微课上传校本平台,供全校教师学习。
荣成课题答辩(8月):
开展“三轮模拟答辩”(校内预演、专家问诊、实战复盘),重点打磨课题创新点与数据支撑。
课题动态管理
建立“课题生命周期台账”,每月更新省、市、校级课题进展(如4月省级课题开题、9月市级课题中期检查)。
(二)科研队伍培养:分层赋能,精准施策
新教师“科研启航计划”
小课题全覆盖:新入职教师3月内完成1项校级小课题立项(如“高一学生课堂注意力提升策略”),实行“双导师制”(学科组长+科研骨干)。
科研基础培训:开设“科研入门四部曲”(选题设计、文献检索、数据整理、论文撰写),每月1次线上案例分享+线下实操演练。
骨干教师“科研领航工程”
成立“学科科研核心组”,骨干教师牵头申报省市级课题,优先参与高端学术会议;实施“1+2”辐射行动:1名骨干教师指导2名青年教师,指导成效纳入年度考核。
成果激励制度
设立“科研新星奖”“成果贡献奖”,对优秀小课题、高影响力论文给予奖励,并在年终考核中加分。
(三)学术品牌建设:内外联动,扩大影响
威海教育学会会员发展
开展“学会会员权益宣讲会”,解读论文发表、课题合作等资源,设立校内申报服务专班,简化流程。联合学会举办“科研论文写作训练营”,邀请核心期刊编辑指导选题与撰写。
科研大事记与成果传播
建立“科研大事记”专项档案,记录重要节点(如课题立项、成果获奖);通过公众号、区域教研平台宣传成果,提升学校科研影响力。
(四)AI技术深度赋能:场景落地,提质增效
AI工具普及应用
引入AI文献分析工具(如知网研学)、智能问卷平台,开展“AI工具实操月”培训(3月、6月各1期);开发校本“AI科研助手”,集成课例分析、数据可视化等功能,降低技术使用门槛。
典型场景试点
AI+课堂观察:利用AI分析师生互动频次与质量,生成课堂诊断报告;AI+课题研究:通过AI分析学生学业数据,辅助课题《差异化作业设计策略》的实证研究。
四、月度推进计划
时间 | 核心任务 | 责任部门 |
2025年3月 | 微成果实验校申报;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申报 | 科研处、学科组 |
2025年4月 | 省级课题开题;新教师小课题立项 | 科研处、青年教师协会 |
2025年5月 | 市级课题中期检查;AI工具培训 | 科研处、信息中心 |
2025年6月 | 微成果初期验收;科研论文写作训练营 | 科研处、学术委员会 |
2025年7月 | 教育创新微成果终期答辩;校本资源库建设 | 科研处、学科组 |
2025年8月 | 荣成课题答辩;暑期科研骨干研修 | 科研处、校领导班子 |
五、保障机制
组织保障:成立“教科研专项督导组”,由校长任组长,科研主任统筹协调,学科组长分项落实。
制度保障:修订《教科研绩效考核方案》,将课题成果、论文发表、新人指导等纳入评优评先核心指标。
本计划以“精准赋能教师成长、智慧驱动科研创新”为宗旨,通过任务分层推进、技术深度融合、成果辐射推广,推动学校教科研工作向专业化、数字化、品牌化迈进,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注入持续动力。
荣成一中教师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