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23710824951744663/2025-00909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荣成市第三十二中学 | 组配分类 | 规划计划 |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美泽教育”和“公民意识教育”为核心,深化德育课程改革,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体系,培育学生健全人格、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二、发展目标
体系构建:完善“三全育人”德育机制,形成“课程—活动—评价”一体化模式。
品牌打造:深化以传承“永怀精神”为核心的特色品牌,争创省级德育示范校。
队伍提升:培养市级优秀班主任,建设专业化德育团队。
协同育人: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常态化,家长参与率超90%。
三、核心任务
(一)深化德育课程体系
以“永怀精神”为核心,构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探究课程”三级德育课程体系,强化红色基因与学科融合,形成全链条育人模式。
基础课程:永怀精神浸润
学科渗透:在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等学科中融入“永怀精神”主题内容,开发《少年永怀成长史》《两弹一星精神解读》等学科融合案例库,强化爱国情怀与科学精神培养。
主题实践:结合“行为规范教育”,开展“永怀精神”主题班会、红色经典诵读等活动,每学期组织“永怀故事宣讲周”1次,覆盖全体学生。
拓展课程:红色研学深化
校外实践:与胶东党性教育基地共建“永怀精神”红色研学路线,开发沉浸式课程(如“永怀故居探访”“科学报国情境模拟”),每年组织研学活动2次。
校本课程:完善《永怀精神教育》课程群,按“爱国、奉献、创新”三大模块分年级设计课程内容,编制《永怀少年成长手册》,纳入校本必修课程体系。
探究课程:社会责任践行
课题研究:引导学生以“永怀精神与乡村振兴”“科技创新与社会责任”为选题,开展小课题研究,每学年评选优秀成果6项,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社会实践:依托社区德育基地,组织“永怀志愿服务队”参与环保宣传、助老帮扶等活动,强化责任担当。
(二)强化德育队伍建设
班主任能力提升:
实施“班主任青蓝工程”,新老教师结对帮扶,定期举办班主任论坛、案例研讨,推广优秀班级管理经验。
建立班主任考核激励机制,将班级文化建设、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成效纳入评优标准。
全员育人机制:
明确年级主任、学科教师、教辅人员的德育职责,构建“学科渗透+主题活动”协同育人模式。
(三)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
家校共育平台:
完善家长学校课程体系,开发“亲子沟通”“心理健康指导”等微课资源,每学期组织家长培训2次。
开展“百名教师访千家”活动,重点学生家访覆盖率达100%。
社会资源整合:
联合社区设立“德育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与“非遗传承”“环保宣传”等公益活动,年活动不少于8场。
(四)优化德育评价体系
构建“美泽教师”与“永怀少年”双轨评价机制,强化过程性、发展性导向,推动德育成效可量化、可追踪。
美泽教师三维评价
师德师风:将“永怀精神”践行情况纳入师德考核,重点考察教师在家校沟通、红色课程开发、学生榜样引领中的表现,实行“一票否决制”。
教学业绩:建立“课程建设力+社团指导力”专项评估,对开发红色校本课程、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成果的教师予以绩效奖励,年均表彰教师10名。
育人成效:采用“学生成长增值评价”,通过《永怀少年成长档案》追踪学生品德、实践能力等指标变化,将结果与教师评优挂钩。
永怀少年多元评价
基础指标:围绕“六美”标准(德、智、体、美、劳、创),制定《永怀少年星级评价表》,通过“周自评—月互评—学期总评”动态记录成长轨迹。
发展指标:设立“红色传承奖”“创新实践奖”等特色奖项,对参与课题研究、志愿服务表现突出的学生颁发“永怀勋章”,纳入校级荣誉体系。
积分激励:推行“美泽积分银行”,学生可通过红色宣讲、公益活动等获取积分,兑换研学机会或课程选修权限,激发自主发展动力。
四、保障措施
组织领导: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校长牵头制定年度计划,实行“月度督查—学期总结”推进机制。
资源保障:设立德育专项经费,优先支持课程开发、师资培训、实践活动。
制度保障:修订《德育工作管理制度》《班主任考核办法》,明确职责分工与奖惩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