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荣成市
首页
>荣成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目录>医院目录>科普健教>健康科普
      索引号 1237108249448370X7/2024-00497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荣成市第三人民医院 组配分类 健康科普

夏季的中医养生小知识

时间:2024年07月03日 07:54 来源:荣成市第三人民医院 浏览次数:

5月5日至5月19日,是夏天的第一个节气——立夏,立夏的出现也表明今年的夏天正式来临了,相比于其他三个季节,夏季不太受欢迎,尤其到了三伏天,简直是个蒸笼,又热又闷又潮,容易诱发各种问题,比如心情烦躁,失眠,睡不好,食欲下降,腹泻肠胃疾病等等,总之,没几个人喜欢过夏天的。但庄稼需要夏天,没有夏天的高温酝酿,农作物就无法开花结果,到了秋天也就谈不上收成了,到了冬天可能要喝西北风了,所谓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对健康而言,夏天可以出汗排毒,冬天藏了几个月,夏天正好可以出汗驱驱寒。

一、夏季特点:

1、夏季万物华实

《黄帝内经》记录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夏三月,指农历四月至六月,阳历六月至八月。即从立夏之日起。这时候人体抵抗外邪的能力比较强盛,总体上显现出夏季万物华实的特点。

2、夏热夏长

夏热夏长为夏季的气候特点。在《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里说“四时万物者阴阳之根本”。所谓四时阴阳,就是指一年四季温热凉寒的变化。而温热凉寒的变化是由一年中阴阳消长所形成的。整个夏季是阳盛阴弱、阳消阴长的过程。

3、盛夏的主气——暑与湿。

暑为盛夏的主气,人们把气温高于30℃极热天气为暑天,一年四季惟有夏季才有暑天;湿也是盛夏的主气,盛夏时期,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南方,气候闷热,阴雨连绵,空气中湿度很大。中医认为人们容易感受暑湿之邪而犯病因此要注意防范。

二、夏季养生的关键——清燥解热

夏季养生,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此时是新陈代谢的时期,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活跃于机体表面。夏天的特点是燥热,“热”以“凉”之,“燥”以“清”驱之。因此,清燥解热是夏季养生的关键。

三、夏季养生的原则

1、晚睡早起,天长夜短

《黄帝内经》说,夏季应该“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为我们指出夏季应该遵循的养生原则。

2、健脾除湿

湿邪是夏天的一大邪气,加上夏日脾胃功能低下,人们经常感觉胃口不好,容易腹泻,出现舌苔白腻等症状,所以应常服健脾利湿之物。一般多选择健脾芳香化湿及淡渗利湿之品,如藿香、佩兰等。

3、清热消暑

夏日气温高,暑热邪盛,人体心火较旺,因此常用些具有清热解毒清心火作用的药物,如 酸角、薄荷、金银花、连翘等来祛暑。

4、补养肺肾

中医认为,按五行规律,夏天心火旺而肺金、肾水虚衰,要注意补养肺肾之阴。可选用枸杞子、生地、百合、桑葚以及酸收肺气药,如五味子等,可防出汗太过,耗伤津气。

5、冬病夏治

所谓冬病夏治,即夏天人体和外界阳气盛,用内服中药配合针灸等外治方法来治疗一些冬天好发的疾病。如用鲜芝麻花常搓易冻伤处,可预防冬季冻疮;用药膏贴在穴位上,可治疗冬季哮喘和鼻炎。

6、以清为主

夏天气温高,人们出汗多,胃口差,当然,如果“清淡”意味着吃东西更要讲究卫生,不吃过多的油腻食物,多吃点水果多饮水,那还是有道理的。人体要适应自然环境、季节气候的变化,夏天的特点是“热”,故养生的关键在于“清”。

四、养生具体方法

1、养心。

心里调节:古代没有空调设备,因此到了夏天,酷热难当时,心情就特别烦躁;特别是阴虚火旺者,肾精亏虚,血虚,血热者,外界的高温蒸腾,加上出汗,体内更加干燥缺“水”,不光身体干,心态容易崩溃。我们不要抱怨天气太热,下雨之类,人类作为宇宙中渺小的一员,学会顺应适应大自然的规律,违背或强制改变这些规律,只会让身心受到伤害。

2、食药滋补。

心的问题还是很多,比如心阴不足,心血虚,心火旺,心脉瘀堵等等,夏天的话,主要是针对心火旺。

A:实火:

表现:舌尖红,舌体糜烂或溃疡,口舌生疮,心烦,夜寐不安,口渴思饮,小便黄赤,淋漓不尽,尿道赤痛,甚或尿血,舌苔薄黄。

调理:清心降火利尿。

代茶饮:淡竹叶+白茅根+绿茶:2-5克,煮水代茶饮(注意:淡竹叶和竹叶是不同的)

其余莲子心,苦瓜等都可试试,不过寒凉,不宜频繁饮用。

B:虚火。

表现: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健忘,易惊,低热,盗汗,面红,五心烦热,口干,舌质红。

代茶饮:白芍+龙眼+麦冬+酸枣仁+柏子仁2-5克,煮水代茶饮,滋心阴安神。

3、夏季食疗粥:

*大米芹菜胡萝卜粥,清热除烦;

*薏米冬瓜赤小豆荷叶粥: 健脾祛湿减肥;

*三豆汤:绿豆+赤小豆+黑豆:清热利湿,一定要煮烂(提前泡2小时),加白糖调味;

*苦瓜排骨枸杞汤:清热滋阴,但脾胃虚寒不适合;

*单独绿豆汤:清热除烦解毒;

*大米百合莲子粥:健脾胃滋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