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2371082494484147C/2024-01674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荣成市滕家中心卫生院 | 组配分类 | 健康科普 |
荣成市滕家中心卫生院传染病防治知识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它可在人群中传播并造成流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三类。
狂犬病
(一)什么叫狂犬病?
狂犬病即疯狗症,又名恐水症,是一种侵害中枢经系统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所有温血动物包括人类,都可能被感染。它多由感染病的动物咬人而得。一般认为口边出白色泡沫的疯狗咬到传染,其实猫、白鼬、浣熊、臭鼬、狐狸或蝙蝠也可能患病并传染。患病的动物经常变得非常野蛮,在唾液里的病毒从咬破的伤口进入下一个病人。狂犬病从一个人传到另外一个人极为少见,患狂犬病的人类患者多数会发病身亡。临床表现为特有的恐水、恐声、恐风、恐惧不安、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病死率100%,它的潜伏期长短不一,5日至19年或更长,一般为1—3个月。
(二)如何预防狂犬病?
1.管理传染源,为有效保护人民身体健康,对犬类进行严格管理。
2.伤口处理:应尽快用20%的肥皂水或0.1%的新洁尔灭反复冲洗至少30分钟(季胺类与肥皂水不可合用),力求去除狗涎挤出污血。
3.注射狂犬疫苗4.注射免疫蛋白球:狂犬病毒免疫球蛋白和免疫血清,以人抗狂犬病毒免疫球蛋白为佳。
冬春季几种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
(一)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孢疹病毒引起的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能通过唾液飞沫传染,以婴幼儿多见,幼儿园、小学校等儿童集聚场所易发生局部暴发流行。平均潜伏期14—21天,病初症状较轻,可出现微热,全身不适。发热同时或1—2日后,躯干皮肤、粘膜分批出现和迅速发展为斑疹、丘疹、疱疹与结痂。一般预后良好,水痘病毒可波及多个脏器,极少数人可出现皮肤感染、肺炎、脑炎等并发症。
(二)麻疹、风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于冬春两季,麻疹传染性非常强,病毒随飞沫排出直接感染,潜伏期为10—14天,发病时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炎症,易引起发热、咳嗽、流涕、畏光流泪、眼睑浮肿。多于第4病日左右开始以耳后、前额、面颈、躯干与四肢顺序出诊。持续3—5天后,全身中毒症状明显缓解,皮疹1—2周退净。若治疗不及时可引起肺炎、喉炎、心肌炎、脑炎等并发症。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病毒一般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或由患者的口、鼻、眼的分泌物直接传播。潜伏期14—21天。有低热或中度发热、轻微咳嗽、乏力、胃口不好喝眼发红等上呼吸道症状。通常在发热1—2天后出现皮疹,24小时蔓延全身,一般在三天内迅速消退。
(三)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疾病。对两至十五岁儿童威胁严重,通过飞沫进行传播,起病较急。该病潜伏期一般为十六至十八天,主要症状为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肿胀在三至四天可达到高峰。再持续四至五天后逐渐消退,六至七天后体温逐渐下降,经治疗症状可在十天左右消失,并获得终身免疫。
(四)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疾病。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潜伏期1—3日。临床症状为急起高热,全身症状较重,呼吸道症状较轻。部分病人有鼻阻、流涕、干咳等。流感病毒分甲、乙、丙三型,甲型流感威胁最大。由于流感病毒致病力强,易发生变异,若人群对变异株缺乏免疫力,易引起暴发流行。
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措施:
1.教室、宿舍必须每天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动,每天至少三次,每次不少于10分钟。
2.以上几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现在一般都有疫苗,预防性疫苗接种是阻击传染病发生的最佳手段。
3.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是预防传染病的关键。
4.加强锻炼,增强免疫力。5.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保持充分睡眠,对提高自身的抵抗力相当重要。
6.春季气候多变,乍暖还寒,若骤然减衣服,极易降低人体呼吸道免疫力,必须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合理安排好饮食,饮食上不宜太过辛辣,也不宜食过油腻。
7.由于呼吸道传染病初期多有类似感冒症状,易被忽视,因此身体有不适应及时就医。特别是有发热症状,应尽早明确诊断,及时进行治疗。
霍乱
(一)霍乱的定义: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曾引起多次世界大流行。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一般以轻症多见。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起病急、剧烈的腹泻、呕吐以及由此引起的脱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循环衰竭。
(二)病例出现后,如何处理?
1.控制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提高人群免疫力,保护易感人群,可采用接种霍乱菌苗。
伤寒、副伤寒
(一)伤寒与副伤寒的定义: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相对缓脉、神经系统中毒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与白细胞减少等,终年均可发病,但以夏秋季为多,病后可获得持续的免疫力。
副伤寒包括副伤寒甲、副伤寒乙和副伤寒丙三种,分别由副伤寒甲、副伤寒乙和副伤寒丙型沙门菌引起。
(二)怎样预防?1.控制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提高人群免疫力,易感人群可采取预防接种伤寒菌苗。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族科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肠道病毒传染性强,易引起暴发或流行。
手足口病的症状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臀部或膝盖偶可受累;·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
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感染的关键。
(一)个人预防措施
1.便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二)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的预防控制措施
1.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2.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4.每日对没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5.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习惯;
6.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并对患儿所用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7.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地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
手足口病的治疗
1.要到医院诊治,并按医生的嘱咐服药,还需进行适当的隔离,并卧床休息。
2.必要时可服用中成药,如小儿咽扁冲剂、清开灵口服液、板蓝根冲剂等口服药物。
3.取西瓜霜或思密达涂搽口腔患处,每天2—3次。
4.注意口腔皮肤清洁,每天用生理盐水清理口腔,同时注意看护病人防止其对皮肤胞疹进行抓挠以防破溃感染。